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共识社区的类型分析 Another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

时间:2019-06-26 06:49:37 来源:互联网

  共识社区的类型分析

  Another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

  共识社区的定义:以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等思想理念的匹配程度,作为组成群居首要条件的生活方式。

  共识社区是一个源于对社会生态文明多样性和太极图符号系统的思考而产生的概念,它的存在意味着不同的或相悖的思想、信念都在这个概念中得到尊重,并相互独立、动态平衡的存在。

  这个词汇,在21世纪,由中国的一位青年人提出。

  这个词的提出源自于对司空见惯的社会生活产生的反思,继而自发性的在远离消费经济思维主导的人类大型聚落—城市之外逐渐形成若干多元价值观、形态的小型聚落。

  共识社区的存在可以追溯到人类诞生之始。几千年来,世界上共识社区的探索从未停止。从早期部落文明中将日月星辰、飞禽走兽奉为图腾神明的太阳氏族、海胞族(Haddon)、花-山猫氏族(Spencer&Gillen)等等胞族、氏族①之间差异化的归属物质资源及精神信仰的部落,到近代遍布在全球各地乡村、城郊,占屋运动、回归土地运动、盘踞行动、合作居住、理念村、生态社区、共享社区等等理念共同体,例如:奥地利帝国境内斯拉夫人的“家族”(zadruga)②,马克斯韦伯提到的“邻人共同体”③,以色列基布兹④ 等集体生活可能性。随着城市化现象在全球越来越普遍,社会价值观越来越统一,共识社区相对于城市社区的特点与区别也越发显著。

  中心与边缘、利益与自然、物质与精神、近与远,此类理念天枰的寿命决定着人类文明的长度。怎样的社会是全人类需要的?怎样的人生选择、家庭结构有益于下一代的成长?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员来到世界究竟该怎样为自己的族群作出贡献?

  家庭,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制度和群体形式。

  这个源自古老的过去,又影响每个人未来的社群形态是如何改变我们命运的?

  据观察发现,“共识”的程度的强弱之分,可以直接影响一个社区生命周期。全世界每天都有新的社区形成,也有新的社区解体。其中因利益需求形成的共识,组成迅速,解体也迅速。因精神需求形成的共识,组成缓慢,也不易瓦解。

  以下,我们根据英文世界的社区类型,对照汉语的具体语义和国情进行有关共识社区分类和各类相关现象的简要分析。

  家园计划(Project AnotherLand)作为中国大陆最早从事共识社区探索、集成和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试图找到一种让中国共识社区被民众和世界尊重、理解的方式。据此研发了中国共识社区信息中心(CAC)及社区地图(CACMAP)

  目录:

  1.社区(Community)

  2.生态村(Eco Village)

  3.生态社区(Ecological Community)

  4.合作居住(Co-Housing)

  5.理念村(Intentional Community)

  6.共同体(Community\Life Unity)

  7.共生社区(Symbiotic community)

  8.共享社区(Co-living)

  类型分析:

  1.

  译名:社区

  英文:Community

  1.1概念简述:英语单词“community”源自古法语 comuneté “社区”,“公共精神”,它来自拉丁语communis(“共同共享”)。表示有共同的规范,信仰,价值观或身份。

  这个词的定义可以说非常接近于共识社区的意思。

  然而在现实层面,从全球人类发展历程来看,普遍的社区关系依然是血亲氏族衍生出的家庭单位组成的社会化关系,全世界的大多数“社区”也都是伪社区。随着农耕时代的落幕,城市化的发展下,我们只能将城市中的大多数“社区”称之为居住区。大家因经济情况和阶级处境而决定了相对临近的居住地理位置,在物理空间中临近,但是精神世界却未必共鸣。

  这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普遍问题,共识社区一定意义上就是基于这一问题应运而生的。

  2.

  译名:生态村

  英文:Eco Village

  2.1国际概念:生态村的概念最早是由丹麦的一位学者Robert Gilman在他的报告“生态村及可持续的社会”中提出。其定义 :“生态村是以人类为尺度,把人类的活动结合到不损坏自然环境为特色的居住地中,支持健康的开发利用资源及能持续发展到未知的未来”。1991年丹麦成立了全球生态村网络(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简称GEN)并给出了如下的生态村的概念:“生态村是在城市及农村环境中可持续的居住地,它重视及恢复在自然与人类生活中四种组成物质的循环系统:土壤、水、植物和空气的保护,它们组成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根据截止2018年GEN网络的不完全统计,全球共有878个生态村在运行。

  GEN在2006年推出了一套生态村设计教育Ecovillage Design Education(EDE),他们认为通过四周时间左右的可持续生活教育付费课程可以培养出生态村的建设者和生力军。

  样板:

  苏格兰芬德霍恩生态村

  芬德霍恩生态村位于苏格兰最北边,最早是由几位注重精神成长、关注社会及环境问题的成员所创立。她们在临近海湾的沙砾地上开始有机耕作的实践,藉由生活的互动,将环境可持续的概念与当地村民分享,逐渐吸引人们来参观并留下来与她们一同生活。

  20世纪80年代,她们开始整体生态村的建设,充分采用了当时最新的有关生态的思考和技术,包括生态住宅,绿色能源系统,节水系统与污水再利用,自给自足的有机种植,自治的经济系统及管理机制,定期的生态教育,共同的公共空间(共同厨房、洗衣间及接待空间)及聚会空间。

  随着社区企业、慈善组织、社区居民的数量不断增加,1999年,她们成立新芬德霍恩社区协会(NFA),将社区中的个体和组织联结在一起,提供了一个社区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决策平台。

  2001年,成立芬德霍恩基金会大学,旨在开发一套全面的可持续教育课程,内容包括社区体验、商业和专业技能、可持续生活和艺术等。

  现在芬德霍恩生态村有360多位居民,每年有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的14 000多人前来这里参观、游览、修行。

  澳大利亚水晶河永续农耕生态村

  水晶河永续农耕生态村位于澳洲昆士兰布利斯班市,1987年由Max Lindegger等人所规划,是以永续农耕为理念作社区发展的核心,并持续性地以生态教育推广为己任的社区。 这个社区占地640英亩,80%的土地为公有地,用于发展可持续的农业、林业及作为生物栖息地和居民休憩使用。20%的土地为私有,规划为居民住宅及商业区域。住宅由居民自己设计,需使用本地材料及融合生态设计。社区现有83户住户,200多位居民,许多居民经营家庭花园。由于规划中很好地考虑了住宅和商业的结合,居民可在家办公,省去了能源的消耗,活跃了社区经济。经过10年的发展,1996年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生态村建立之前,这块地方是典型的因为传统工业的衰落受到失业的影响,人口逐渐迁移到城市的农村地区,仅剩7位居民。因为环境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严重荒漠化。生产率十分低下。因此有必要增强这一生态区域的活力,可持续地利用资源,创造有意义的就业和福利来留住和吸引更多居民。

  在4位设计师的协助下,愿意搬来这里居住的人们成立水晶河社区合作社,他们共同投资、共同规划。建设阶段,他们定期召开居民会议,每月出一份简讯,用于和人们进行交流并收集反馈。还编辑了两本书,并送给每位住户一本(《水晶河生态村概念规划报告》及《水晶河生态村住户手册》),详细解释了生态村发展规划的理念,提供了如何可持续地生活以降低对地球负面影响的建议。

  水晶河生态村现在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地方,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精神,不同的基督教派与犹太教徒、巴哈伊教徒、佛教徒及其它宗教信仰的人们在此愉快地相处,合作开展各种项目。

  水晶河生态村所采用的与居民共同讨论的社区规划设计过程,及混合多种土地权属的设计方案已被很多其它地区所采用。

  2.2国内概念:

  2.2.1生态工程建设试点

  有人认为,国际生态村建设所包含的精神实质以及某些具体做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于是,打着生态村招牌的形形色色的建设运动在我国各地开展起来。国外生态村的建设固然对我国有借鉴作用,但是与我国的国情、所处的发展阶段是脱离的。所以我国对生态村的概念及内涵建设则更侧重于实际的生产模式与内容,如生态工程建设( 种植工程、养殖工程、物质能量合理循环工程) 。广西省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发布了2016年度拟命名自治区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就超过600个。

  2..2.2生态村培训课程/生态小镇/田园综合体/生态书院/生态村联盟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单篇加以论述,并且把建设生态文明上升到了“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高度加以定位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它作为贯彻新发展埋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内容之一。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原文如下: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因中国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些国内商业、教育机构和集团,通过代理GEN的生态村设计教育(EDE),并邀请国际讲师、学者访华,通过文化和国际性论坛、行业联盟等手法进行包装,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在没有建成社区样板和取得实操经验的情况下开设付费或免费课程,吸引生态村理念关注者其品牌,并通过资本整合资源,引发话题,从而引起政府重视,以期取得相关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拨款与扶持。

  因此观察国内的各类生态村、社区,特别是提到“生态”二字的,非常需要甄别:哪些是真为了探求多元化生活,哪些是搞培训、玩概念,为了套政府和老百姓的钱。要去实地深入探访,千万不要轻信华丽的宣传和引经据典的一面之词。要选择适合自己与后代生活的环境,要深入去了解一个社区的创始者及居民的每一天是怎样生活的,遇到问题是怎样判断与取舍的。

  *2.2.3侧重于原住民的生态乡村建设(发展预期)

  由NGO(非营利组织)或当地乡绅、返乡创业者、具有威信的人物牵头,通过共同信念、目标或信仰组织起来的,从长远来看,以原住民为主体,新村民逐步介入的跨领域新村建设。

  该类型活动,意在通过一种具有凝聚力的集体共识,发现一个边远/贫困村庄潜在的社会价值和人文生态体系。例如确实有居民生活和参与管理的民宿聚集区,由当地居民负责的特色手工生产和集市。短暂停留的策划人、企业家、慈善家影响不了一个社区长远的未来,唯有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是可持续生活基础。我们常说:谁能生活下来,就是谁的社区。

  样板:

  三江源藏区零废弃环保中心

  三江源澜沧江的源区,海拔4100米的,有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零废弃环保中心之称。

  尖作村里有一位闭关多年的堪布降央西然,是当地很有威望的藏医及禅修大师,他从闭关洞出来后,为牧人们讲解佛法,免费看病。2012年起,堪布接触到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SGR)的绿色健康项目,并于2013年成为SGR和阿拉善SEE的环保人。

  堪布意识到,外来垃圾已经威胁到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随手丢弃的垃圾成为几代人生命期间都无法降解的“毒瘤”,污染了土壤大地,严重影响牧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健康。因此,他决定引导牧人们回归本有的健康生活方式。

  四川甘孜藏区德荣秘境

  由在成都牛背山建立蒲麦地青年驿站及社区,引起全国关注。成功将原住民、新居民和政府三方结合在一起共谋发展的公益人李雁,多年深入藏区深度贫困村一线建立了一系列人文环境培养、文化扶贫、手工艺挖掘等工作。

  3.

  译名:生态社区

  英文:Ecological Community

  3.1国际理念:

  3.1.1生态技术应用型社区

  在英文世界中,这个词更倾向于生态学、生物学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范畴。相对于EcoVillage这个新词,Ecological Community更多的强调了生态性及可持续技术及其在生活区域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侧重于自然科学与生态技术的社区继续沿用这个词。

  样板:

  英国萨顿地区贝丁顿零能耗社区

  生态社区所在地原来是一片污物回填地,萨顿区政府为了将废地充分利用起来,决定在此开发生态村项目,希望建造一个零化石能耗发展社区,即整个小区只使用可再生资源产生满足居民生活所需的能源,不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其目的是向人们展示一种在城市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居住的解决方案以及减少能源水和汽车使用率的各种良策

  美国COTATI COHOUSING小区

  该小区2003年建成,占地2.3英亩,拥有30个住宅单元,沿马路设置一栋功能混合的建筑,下面为7500平方英尺的商业设施,上面为居住。

  小区的公共屋紧靠商业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与住宅过渡空间。公共屋包括客厅,厨房,儿童游戏室,健身房,洗衣房等房间,居民交往。举办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小区2004年获得美国住宅协会颁发的”美国最佳居住奖“。

  3.1.2生态保育性社区

  通过发现当地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濒危的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

  并通过真正热爱自然环境的居民来维持保护区的运转。

  他们采用可持续的生活理念起居、行走在保护区内外,这些居民中有各学科的学者和独特观点的专家,多年不断的对所处环境进行统计、观察和分析,设身处地、因地制宜的探索人与自然共存的可能性。这些保护区有的是在政府或企业的资金支持下保持封闭式的,或半封闭式的状态,也有的会局部开放对外的参观,获取一些收入,并实现一些公众科普教育的目的。

  德国Brodowin生态社区

  位于布兰登堡(Brandenburg) Brodowin,是当地著名的有机农业村,其所制造的农产品,大多销往柏林及其周遭地区。

  占地一千二百四十公顷,Brodowin是德国最大的有机农场之一。它的转型,可追溯至一九九○年、柏林围墙瓦解的前后。在柏多文经营有机农场的彭柯(Susanne Poinke)说:「为了符合有机农产品协会Demeter的规范,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是有机、自制,连市面上卖的有机肥料都不用。」

  巴彭生态庇护所共识社区Community Baboon Sanctuary

  1985年2月23日,巴彭生态庇护所(Community Baboon Sanctuary)由美国灵长类动物学家 Robert Horwich博士和百慕大登陆村土地所有者Fallet Young 创立。最初由其他12位土地所有者创建,截至2013年,涉及200多处房产。1998年,妇女保护小组由伯利兹河谷的7个村庄的妇女组成,由Jessy Young于1998年执导。2017年,该小组获得了联合国赤道奖。努力“改善当地生计,同时保护脆弱的野生动物种群”

  在大约50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大片农田成了狒狒“撒欢儿”的乐园,村庄里人狒共存,在政府的资助和号召下,村民们把狒狒喜欢的香蕉、芒果放在屋顶庭院任其食用;往往是人在茅屋居住,狒狒在屋顶栖息。

  3.2国内理念:

  3.2.1应用生态技术的小镇/楼盘/居住区

  侧重于“生态硬件”,例如以优美的天然生态资源、环境,绿化、环境修复,低碳排放,应用高科技生态技术的公共设施及住房材料等。

  其本质还是服务于购买房屋的居民,在“社区软件”,也就是社区居民的人文生态和组成方式等方面的侧重不强。居民对于生态理念理解一致性也不高。

  *3.2.2依托于可持续生产、生活方式的工作居住区/农场(发展预期)

  由居住着或创始者因对生态可持续理念理解的共鸣,自发采用生态技术应用于衣食起居,并持续反思自身在与各方面物质资源互动的行为上,及对于各类物质全生命周期的考量。

  以居民自发、自主、自愿为出发点的可持续生活、生产集体。投资者或创始者同时是长期居住者。

  样本:

  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

  小毛驴市民农园在种植方式上采用自然农业技术,尊重自然界的多样性,遵循种养殖结合的原理,重视传统农耕文化和乡土知识的传承;在经营模式上采取社区支持农业(CSA)的经营理念,倡导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并希望重建乡村和城市社区和谐发展、相互信任的关系。小毛驴市民农园同时还推动适用技术研发、儿童自然教育、可持续生活倡导等多方面的公益项目,并且将一直秉承社会企业的经营理念,以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为发展目标。

  4.

  译名:合作居住

  英文:Co-Housing

  国际理念:

  它于1960 年代最早在丹麦出现( 在丹麦被称为Bofaellesskaber),并逐渐扩散至北欧地区。1990 年代后,它已经传播到北美、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以及日本等更多国家和地区,产生愈来愈广泛的世界影响,成为欧美地区一种主流住房模式。其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居民参与设计过程、社区规划鼓励居民互动、“公共用房(common house)”为多样的居民活动提供场所、以及强调居民自我管理、无等级社区管理结构和独立的收入来源等。同时,紧密的邻里关系、良好的可支付性、低影响(Low-impact)策略下的生态设计措施也是此类社区的核心特质,并且这3 个特质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⑤

  合作居住是一种在住宅和环境设计、资金运用、资源利用等硬件及规则方面更强调居民意愿,或直接以居民主导的社区营造方式。逻辑上与大多数居民直接购买房地产公司开发好的成品房的经验相反。

  国内理念:

  1.青年空间、集体公社、自治空间

  “青年空间”是由青年人支持和运营或者是支持青年活动的场地,这类空间在城市与乡村都存在。往往依托于一栋或多栋城市公寓楼或乡村的整栋楼房。居住与沙龙普遍属于青年空间的基础功能。在这些空间内,往往由持续居住的几人到数十人或流动性的人数不等的短期参与者,通过共同分担经济、设计、策划、接待等工作,共同维系空间的日常运转,彼此在长远的时间线上相互服务。陌生人在这里会很快融入集体,结交新朋友,交流思想和学习新知识。

  该类空间一般人员流动性较大,这一方面由于青年群体普遍追求生活过程体验,经常会旅居各地,另一方面空间的容量、成本、地理位置等因素也限制了固定居住者的数量。

  样本:

  706青年空间

  706青年空间是中国第一家青年空间,在国内首创“青年空间"这一概念,也是目前最活跃和相对成熟的青年空间。“青年空间”的五大特征:公共会话、线下实体、固定团队、长期存在和平价参与。“706青年空间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开源思想的创新平台,在这里青年人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故事、经历和价值观,让每个人向内自我探索,发现更多可能性,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同伴,找到归属感。

  2.集资建房、联合集资房地产、众筹房产、个人合作建房

  联合集资,就是多个投资者出资以完成一个共同的投资目标。通过众筹或自发成立房地产公司的方式,取得开发权,跨越原有的单方面房屋购买行为。居民直接成为房屋的投资建设者。

  温州个人集资建房项目的主导者赵智强表示:当前我国房地产政策没有一项是针对个人集资建房做出的,在项目实行时反而会带来不少阻力。温州理想佳苑项目由于没有明确的法规支持而依旧被定性为商品房,在房价走高时不能定向销售,在房价低迷时又无人问津,政府最后才又特批定向销售。公开了房价成本,反响强烈,在某些方面触动了利益集团。该类行动在国内市场经济背景下,困难重重。

  5.

  译名:*理念村(发展预期)

  英文:Intentional Community

  国际理念:

  理念村是在定义上最接近共识社区的一个词汇。它强调组建的社区意识方面的重要性及自发性主动性,而非城市中普遍的被动式社会公共关系。Intentional这个词翻译过来是“故意的、有意的”,相比于“共识”的自然而然性,这个词相对更强烈的表达了某种主张,较为强势。在国际上用于描述各类建设初期就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的社区,或为传达某种非常确定的思想形态而建立,意图通过来访者进入社区现场,通过亲身体验与感受,实现更深入认知其背后思想的目的。如基督文化社区、共产主义、自由爱(FreeLove)社区等。据观察目前该类社区数量在全球占比较大。

  样本:

  意大利达慢活社区

  达慢活隐蔽在北意大利的群山里,这个独特的社区始于1975年,由12个人组成的小团体开头。三十五年后的现在他们建立全新社会的计划已全球知名。现在的达慢活已成为联盟了。大多由许多不相连的小社区所组成。2005年达慢活甚至被联合国誉为永续社区的典范。2010年达慢活联盟已达到1000人次,各因其共同兴趣生活在由20到30人组成的小社区。

  根据我们的了解,他们信奉以埃及神话思想为体系的多神论,相信每个人都有一棵树作为自己身灵魂另一个投射,他们有一套神秘学的思维体系,并创造了一套特有的符号文字。并据此挖掘了一座巨大的地下宫殿,将其献给宇宙的生灵,其中的万神殿中敬拜有各地神明、土著酋长也有中国的老子。

  葡萄牙TAMERA和平研究中心

  TAMERA在探索和实践一种和平的人际关系,将现在人们感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恐惧、嫉妒和操控,转化为相互了解,共情和自由的爱(Free Love),并且能以自由的形式表达,跟任何人,动物或环境分享。社区创始人Dieter Duhn博士在代表作《The Holy Matrix》中表达,只要伴侣关系中还存在着战争,世界上就不会有和平。Tamera有一所著名的“爱的学校(Love School)”,交给人们如何实现这样的爱,帮助人们治愈感情生活中的伤痛,并尝试在各自的生活中实现自由爱的理念。⑥

  在这套自由爱的思想中,婚姻关系并不是被推崇的,而是希望大家能够抛弃嫉妒与攀比之心,无拘无束,真诚自由的恋爱。

  日本山岸会

  山岸会是20世纪50年代由山岸会创始人山岸已代藏创建的一种生活一体化、经营一体化的独特生活模式。其宗旨是:“强调人和自然的和协和统一、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物质财富、消灭私有、铲除私欲、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使人类共同走向繁荣”。

  加入山岸会的村庄被称为实显地。除日本本土39个村落外、在德国、瑞士、美国、澳大利亚、巴西、韩国、泰国7个国家也有其实显地。会员达10多万人。

  山岸会认为遏制私欲、铲除私有是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事业的必由之路。私心是万恶之源,去私心才能办公事。

  法国Taize隐修地

  泰泽始于1940年,罗哲弟兄时年25岁﹐他离开自己的出生国瑞士,定居在母亲的故乡,法国。多年来他一直是个患上肺痨的病人。在该长年累月的患病期间﹐以质纯简朴和心地善良的精神为主而活出福音现实去创立一个团体的召叫越来越明显。

  如今泰泽团体由为数超过一百名天主教和不同基督新教背景的弟兄组成。他们分别离来自超过二十五个国家。借着他们如此的生活﹐泰泽团体本身就是一个分裂基督徒和分离民族之间的具体修和的标记。弟兄们以工作维持自己的生计,并不接受任何馈赠或捐献。同样,若一位弟兄继承一些家庭遗产﹐团体会把它分施给穷人。

  他们不接受任何捐助,收入来自通过自行创办的制陶厂生产的手工制品销售所得。实践的是一种基督合一宗教理念,试图将各类基督教的分支从统一的出发点去理解。

  国内理念:

  目前国内还并没有明显的以强烈意识形态为主体组织起来的理念村。但是多年以来,一直有不同形式的尝试存在。资料显示,从70年代就有一些以宗教理念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社区在沿海和内地出现。他们自耕自种,保持信仰和传道。也有一些侧重修行和独特的宗教观念的团体陆续出现和消失。

  样本:

  生命禅院第二家园

  生命禅院第二家园无一纸婚约,彼此兄弟姐妹亲人情人关系。 创始人雪峰自称是上帝使者,基督耶稣、佛陀释迦牟尼、仙人老子、先知穆罕默德化身。

  山角公社与悠然山房

  悠然山房,创始人肖滨,成立于2011年5月。强调在“公益,互助”的前提下,通过协调,建立适合理想主义生存的生态系统。分为共修、云游、山角、门下等不同活动内容。共修小组如今已在京城拥有多个据点,包含古琴、茶道、易经、二胡、洞箫、书法等多门课程。云游活动如今已超30场,吃茶、寻琴、捕鱼等不同形式的云游带领成员离开北京前往大江南北。而山角则带有更多的乌托邦性质,随意来去,创办者希望可以把山角打造成为理想主义的信息集散中心,文化创作中心,人才培养基地与生活方式的代表。在山房创建初期,曾经向创办者分有股份,此后将股份收购,把物质所有权放掉,现在的悠然山房没有真正的主人,所有人都是协调人。肖滨称“我们只是按照一种共同的规则来玩”。

  悠然山房和山角公社通过一种低门槛的学习和组织方式将大量收入较低的北漂伙伴引入传统文化的修养与知识体系中,从中体现出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终南山隐士集散地

  终南山,在古代又被称为太乙山、南山、地肺山。今天指秦岭在西安之南的系列山峦,主峰太白山(太乙山)海拔3767.2米。中国的隐士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老传说中的巢父、许由到现如今的各种隐士,其人数达数万人,仅其中有迹可考者就达数千人。

  自古至今许多隐居者、修行、苦行者在山中搭建茅棚或栖息山洞中修道。

  近年来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的作品《空谷幽兰》的问世让人们了解到在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的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6.

  *译名:共同体(发展预期)

  英文:Community\Life Unity

  1887 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发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把共同体(community)从社会(society)概念中分离出来。从此,“共同体”成为了一个现代社会学的概念。滕尼斯用“共同体”来表示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基础上、紧密联系、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产生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体。在滕尼斯看来,“共同体”主要是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自然生长起来的,其基本形式包括亲属(血缘共同体)、邻里(地缘共同体)和友谊(精神共同体)。

  我们在共识社区的概念中采用的认知范畴,只针对于“精神共同体”,或是由“精神共同体”衍生出的“地缘共同体”与“血缘共同体”。

  共同体的特征在国内外的倾向于轻松、独立、自由的氛围,在居民间理念的广泛认同下,没有非常严格的规章,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尽可能包容不同的生活习惯与节奏的居民。一切发展以居民间的情感基础为依托,包括集体工作的安排、新居民的引入、公共与私有财产的界定等。这类共同体在国内往往更强调个人独立性,大家虽然生活在一起,但彼此并不需要形成依赖、依存的关系。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经济系统,大家在一起,是因为情感与思想的共通,而彼此选择在一起。在动机上并不受物质和生存层面的制约。

  根据观察当代共同体的活跃性,可以大致类型化为具有集中明显特征的共同体形态,如:生活共同体、艺术共同体、信仰共同体、教育共同体、养老共同体。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共同体的组成逻辑并非因教育、养老的共同目的而聚集到一起。而是因对艺术、信仰、教育、养老的理解程度的近似性而走到一起。

  样本:

  泰国PUNPUN有机农场

  PUNPUN农场位于清迈郊外50公里的有机农场,这个农场不大,只拥有大约50亩田地,种植培养着超过几百种果实。这里的人认为自己种的产品能够自足即可,多余的才出售,不过度开发土地,保证自己与家人身体健康为首要,其次才是盈利。PUNPUN不只是农场,更是一间流动的种子银行、一个学习永续生活的教育中心。除了种植有机食材、以在地天然建料打造属于自己的自然居所,农场也与当地农民交流农艺技术、教导自制天然堆肥,居民们更在农场内生活、工作、吃饭、学习,俨然成为一个小型社区,与自然共生共存PUNPUN农场与其他的有机农场最大不同之处是,你自己决定你要在这里做什么,这里并不像其他休闲农场,设有活动项目。采取一次性收费制,作为农场扩建费,农场也提供一系列实作活动,包括基本的农作劳动、建造天然建筑、分享知识与经验等,让旅人们在自给自足的实践中学习与探索。

  中国南部生活社区Southern Life

  南部生活社区从2015年起扎根于福州故乡农园实验基地,居民主要来自中国北方,他们提出对社区的憧憬:一个新的家庭,相伴终生,彼此守护,承诺在一起,分享所有,共同抚养后代、赡养老人。不分离的爱。成为当代世界最需要的一种共识社区。

  南部生活故乡农园实验基地,由正荣公益基金会提供土地和资源的支持。

  至今已有9位长期居民和近200多人在社区或长或短的生活、工作。

  内蒙古犴达罕营地

  犴达罕营地是纪录片电影工作者的工作地点和生活地点,他们在这里搭建了蒙古包、草原图书馆、草原钢琴包、草原画室、草原美术馆,在这里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内蒙古青年电影周、犴达罕首届草原电影工作坊。

  北京宋庄北寺村落院儿

  试图以自己独特的民间视角思考当今时代下人的生存发展面临的问题:

  “属于同一‘精神村落’的人终究会归于一处,也正是这种理想的血脉相连使社区具有了‘独立性’”,北寺的艺术家们如是说。

  在村落院儿,一种基于深层次的思考而产生的身份认同使大家联结到了一起,那便是对于“真、善、美”和纯粹艺术的渴求。选择院落生活,于艺术家而言,是对高度同质化的快节奏城市生活的抗争和反思。他们试图以个体性的、民间的视角来思考当下人类生存发展衍生出的种种问题,并通过各种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思考。

  7.

  *译名:共生社区(发展预期)

  英文:Symbiotic community

  共生社区是由台湾基督徒团体“人子协会”提出的。他们对于共生的阐释大体是共同生活、共同的体验生命等观念。但在汉语词汇中,“共生”二字是连在一次组成单独一个词组,并有特定含义的,特制具有生物学含义的: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倘若彼此分开,则双方或其中一方便无法生存。

  共生社区传承人子协会的初衷,时常有帮助弱势群体、残障人士的行动。

  样本:

  河南绿色方舟农场

  绿色方舟共生社区农场 2009年创立于驻马店的共生社区,社区成员来自四面八方的弱势家庭和青少年以及心理咨询师和自然教育工作者,平均20位居民,自己盖房、打井、种菜、朴门永续设计、生态建筑以及实践在家教育,通过自给自足的生活设计与游学来陪伴青少年共同成长,也致力于共生社区新生活模式的发展与探索。

  台湾人子一家村

  “人子”的意思是“人的孩子”、“人原来的样子”、“传承之子”。

  人子协会是一群不受薪的全时间义工,为全天候陪人从新生活,透过共同生活实践均平,组成人子一家村(自主学习、自觉成长、自然共生的生活),并结合各地有缘人所建立的共生关联。人子协会三种工作,给需要陪伴的孩子,给想要出走的人和给失落生活的人。

  一群人经过二十年的共同生活,实践均平、凡物公用的原则,建立一个陪人成长的生活圈,推动年轻人陪年轻人成长的自觉运动。透过一首首创作的歌,一句句创意的话,找到生命的感动,找回生活的关联及价值,愿每个用心可以成为你我分享的礼物和祝福。

  8.

  译名:共享社区

  英文:Co-living

  在国际上,共享社区的概念往往定位于共享办公、共享住房,类似Airbnb或联合办公室的概念。联合办公一般是在一个大型办公室中,众多公司将业务或技术代表安排在一个办公桌(工位)前,作为一单位的办事处或软件工程师写代码的场所。配套优质的公共休息、娱乐、餐饮区域。

  而共享住房,则是通过某些平台,将自身闲置的房屋信息流通起来,提升空间的利用率,和丰富人在不同生活空间中的体验。

  也曾有《一年不花钱》的作者Mark Boyle建立的交换闲置物品和五金工具、材料的地图式网站平台,试图引导城市小区中的居民通过共享物资增进联结。

  国内的共享社区探索,主要由牛健等人倡导:在保持私人物权、私密空间、私人利益基础上,共享空间、共享物品、共享食品、共享田园、共享技能、共享交通、共享时间、共享权力、共享收益、共享安全的社区。

  参考资料:

  ①“在很多澳洲社会中,胞族都相互对照、势不两立、黑白分明,就像托雷斯海峡群岛部落中的陆胞族和海胞族那样;而由于氏族是在同一个胞族内形成的,所以它们就有逻辑上的关联。例如,与乌鸦同属于一个胞族的往往不是别的,而是雷、云和水。同样,当一个氏族变得也有必要发生分裂的时候,以该氏族的某一事物为中心的一组个体就会与氏族中的其他人分离开来,形成独立的氏族;于是,次图腾就变成了图腾。”《Primitive Classification》商务印书馆2012年3月版- by Emile Durkheim &Marcel Mause

  ②“塞尔维亚、克罗埃西亚等地地南斯拉夫人之经济单位,并非村落共同体,而是大家族(zadruga),其出现的年代至今仍无法确定。它是一种扩大的家庭,在家长的指挥下,包含直至曾孙的亲人,连已婚者亦一起同居。整个家族的人数由四十人至八十人。经济生活以共产制为基础”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译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3月版,作者:Max Weber,译者:顾忠华

  ③“家是一种满足一般日用的财货需求与劳动需求的共同体。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中,遇到紧急的状态,极端的匮乏与危机而有非常需求时,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必需仰赖超越家共同体之上的共同体行动,亦即’邻人’(Nachbarschaft)。”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3月版,作者:Max Weber

  ④“基布兹,是希伯来语Kibbutz的音译,原意为“聚和”、“集体”,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公有、自愿原则之上的社会经济组织。长期以来,尽管基布兹人口较少,但它对以色列的政治、经济的影响却远远大于其人口所占的比例,为以色列国家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它与总工会、国防军一起,被犹太人视作该国的三大支柱,曾经扮演了“民族复兴柱石”的重要角色。随着以色列经济从“柑橘经济”到“软件经济”的转型,基布兹也遇到了困难和挑战,正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转型,但基布兹“平等、公有、自愿、民主”的原则并没有变,基布兹仍然保留着免费医疗、免费教育、集体救助和公共文化等传统。” 论文“以色列基布兹研究”发表于《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作者:李光

  ⑤《国外“合作居住”社区— 基于邻里、可支付、低影响概念的居住模式》--作者:张睿(天津大学建筑学博士) 吕衍航(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⑥《访葡萄牙塔美拉生态社区》作者:高和然,2016年3月

  成文于:2019年6月

  作者:唐冠华

免责声明:安家啦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分享到: 分享到QQ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二维码

新闻推荐

图文资讯

今日聚焦

装修设计

家装家居

消费指南

装修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