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温饱”向“温暖”升级
“工资一个月也能拿到2000元多一点,又能接送小孩,又能上工厂干活,我觉得挺好的,心里面也认定这里是自己家了。”叶燕群越说越兴奋。
叶燕群提到的“帮扶人”是桥圩镇副镇长徐泰宇。叶燕群家从提出搬迁申请到最终签约拆除旧房,从户口迁移到孩子入学,都是徐泰宇全程跟踪操办的。不仅如此,他还帮叶燕群报名参加了区人社局组织的就业培训,并推荐她到离家几百米的木材加工厂上班。
港南区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坚持“以搬迁为手段、以致富为核心”的思路,解决搬迁工作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不仅解决了群众的“温饱”,更为他们送去了“温暖”。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港南区“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提前完成,综合进度在2017年广西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一。1602名搬迁群众中,有劳动能力的787人,务工人数达349人,就业率接近45%。2017年,桥圩镇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随着一批旅游、交通、民生项目加快建设,搬迁群众也将共享惠民成果,从桥圩的居住者变成桥圩的建设者,成为真正的桥圩人。
有了工作的叶燕群还有桩心事,她的丈夫张家乐腰上有伤,干不了重活。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徐泰宇打算推荐张家乐到安置区附近何平村的沃柑种植基地务工。这个村集体经济项目通过“党支部+村民合作社+产业基地+搬迁贫困户”的模式,由政府出资租赁土地381亩,按照户均1亩的标准划分给381户搬迁户,基地销售所得纯收益的60%将分红给搬迁户。
叶燕群高兴地对笔者说:“帮扶人带我们过来看了一下安置区的位置,各方面都挺满意的。”
同时兼任天健家居用品厂业务主管的杨柳其说:“我们就按照他的能力、体力来安排工作,每天包一餐饭,每月工资有3000元,不能做重工的也有2000多元一个月。”
蒙水姨兴奋不已:“我就说不可能的,支书要我们这些残疾人来做工啊?我怕人家不愿意要,可人家跟我说,这个工你们做得了的。”
为了让搬迁群众就业无忧、收入有保障,港南区还利用桥圩镇周边工贸加工企业聚集的优势,积极打造扶贫车间。在安置区12公里外的八塘街道新花村,村支书杨柳其创办的家居用品厂主要生产简易布衣柜,通过电商平台一天能卖出几千套。刚搬进安置区不久的新花村贫困户蒙水姨,因为腿脚行动不便,一直没找到工作。如今,她被安排在杨支书的厂子工作,一天下来可以拿到五六十元。
——易地扶贫搬迁的港南实践
在港南区,像叶燕群一样需要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涉及9个乡镇(街道)381户共1602人,“故土难离、乡愁难忘”是搬出来的第一道障碍。为了打消群众顾虑,港南区用“换位”的思维将心比心做工作,最终选择在有“中国羽绒之乡”称号的桥圩镇中心区域建设安置点。这里加工业发达,生活配套齐全,交通也十分便利。
李海琳 杨晓露 凉雨
“港南区还要继续聚焦‘精准’二字,下足‘绣花’功夫,用好用足扶贫安置区加上特色小镇政策的叠加优势,引导搬迁群众积极参与到桥圩特色小镇、温暖小镇共建共享,激发大家的内生动力,实现由基本温饱向幸福温暖的升级。”杨亚俊说。
桥圩镇锦垌村村民叶燕群一家最近搬进了位于该镇中心的搬迁安置区的新家。80多平方米的房子仅花了12500元,干净敞亮,周边设施齐全,条件便利。搬到这么个好地方,一开始叶燕群还不乐意:“说实话,就是有一点舍不得那些土地。耕种我最起码有米吃,搬出来的话我都不知道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能不能找到吃的。”
港南区委书记杨亚俊介绍:“一开始可能也有一些不同意见,觉得这么好的地段是不是搞商业开发会更好一些。但我们认为,搬迁群众事关整个港南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这些群众如果安定下来,将是港南的一笔财富。”
免责声明:安家啦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