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航天人用剪纸记录时代
现场展示技艺 不到20分钟“一条小鱼”出炉
此外,王文质还有一套“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红色剪纸,缝纫机、电视、铁路等都跃然纸上,“主要记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的变化。”
其中一幅剪纸标题叫《金水桥畔别离情》,画面是一位女子牵着一个小孩送别丈夫,丈夫低着头为妻子拭泪,画面背景是天安门,下方配文为:六七十年代,上海、天津、西安几大城市,大批的技术工人、科研人员要离开大城市,来到秦岭深处纪光沟参加三线建设。“这个画面的原型就是我,这个小孩是我的小儿子,当时才一岁多。”王文质介绍说。
82岁的王文质住在西安航天城飞天路长鸿园小区。他1967年从北京来到陕西投身航天事业,1997年从航天六院7103厂退休。7月27日下午,一头银发的他从卧室拿出剪纸作品,摆满了沙发。
“30岁那年,我离开妻儿四人来到秦岭凤县,我们是保密单位,偶尔寄封家书,但妻儿一直不知道基地在哪。”王文质说,他当时理解的保密是信也不能写,所以后来就很少写信。
昨日,王文质的小儿子王建波说,印象中,父亲一有空就剪、写字,记录国家发展,“那个剪纸用的木墩子都换了好几个了,我们会帮他买工具。”王建波说,那次母亲带着他来陕西找父亲的事他印象很深,“那一代航天人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很大的奉献。”(更多内容请登录华商报一直播平台) 华商报记者 任婷 实习生 曹甜甜 妻子已于10年前去世,三个儿子都在西安,目前小儿子陪他住。
说起剪纸,大家想到的往往是陕北婆姨,但西安有一位老人挚爱剪纸,目前已有3000多幅作品,他的剪纸紧跟政治,记录时代。
那幅《金水桥畔别离情》勾起王文质的回忆。
昨日下午,王文质拿出纸张、小刻刀等工具,展示他的剪纸技艺,他熟练在纸上勾勒了一条鱼,然后用小刻刀刻,然后用剪刀剪,不到20分钟完成剪纸。
妻子千里寻夫 剪纸勾起回忆泪满眶
“我从小自学画画,20多岁时开始帮结婚的同事剪喜字,后来就喜欢上了剪纸。”王文质说。
这些剪纸作品是以时间为轴线的。“我用业余时间,先设计好,然后画好,最后剪出来。1994年动工,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完成。”王文质说,当时市面上黑纸比较多,就用了黑纸来创作。
“这个册子一共35张剪纸,记录了航天基地的发展过程。”王文质打开册子,第一页是他用毛笔书写的,是“引言”,写着“四十年磨一剑,四十年沧桑,四十年饱含了一代航天人的酸甜苦辣,凝聚了一代人的创业历程。”
在王文质家的阳台上,有一块雁塔区政府2010年颁发的牌子,上面写着:西安市雁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版画技艺。
“这本册子是我的珍藏版,去北京军事博物馆参加过展览。”王文质说。随着一幅幅作品的展开,记者看到,从上世纪60年代航天职工在秦岭深山凤县修路、拓荒、建厂、建宿舍,到上世纪90年代基地从深山迁到西安,再到有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成功发射的画面,一幅幅剪纸画面栩栩如生。
华商报记者看到,每一幅剪纸都镶着边,有标题,并配有文字说明。
剪纸横跨30年 每一幅都有标题和配文
免责声明:安家啦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