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衣柜 >

特稿:邻家有花开正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欧亚故事

时间:2018-07-22 12:59:18 来源:网络整理

泽连科夫前些年又造访了中国。他描述,北京已是“世界级大都市”,冬天“采用清洁能源集中供暖”,“街道上汽车川流不息”,最让他兴奋的是,“从北京坐高铁只消半个小时,就能到天津吃狗不理包子了”。

西特里维是改革开放初期为中国提升生产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许多赴华外国专家中的一员。而今天,中国与世界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当年的“学徒”开始用新技术装扮“师傅”的家园。

新华社记者栾海

上世纪50年代,一批苏联专家参与了北京地铁的规划设计。如今,中国企业带着全球领先的地铁技术前往俄罗斯,在莫斯科地铁改造扩建工程中承担隧道盾构掘进和车站主体建设。项目总工程师瓦季姆评价:“中国设备十分先进。俄中双方的工程师协商解决问题,就像兄弟一样。”

在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自2003年起在当地推广棉花种植技术。作为第一批采用中国种棉技术的吉尔吉斯斯坦棉农,努尔迪诺夫告诉记者,采用中国技术之后,棉花的产量从每公顷3吨增长到了5吨,他的种棉收入也随之大幅增长。

如果说改革开放拉动了中国与欧亚地区合作的列车,那么,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则成为这趟列车提速飞奔的新动能。

40年改革开放,40年合作发展。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人员交流到技术分享,在中国和俄罗斯这对全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近邻之间,不断涌现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在63岁的俄罗斯人亚历山大·泽连科夫眼中,是一段活生生的国家跨越式发展史。

从授人以渔到提速飞奔

这位曾经的苏联驻华外交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大多是平房”,很多人“冬天用煤炉子取暖”,“街道就是自行车的海洋”,“最不可思议是,在中国,自行车原来可以做很多事,例如搬运一个三开门的大衣柜”。

而到了90年代扎哈罗娃一家人第二次来到北京时,“我发现人们更爱笑了,不仅穿着更加时髦,还积极学习外语,喜欢和外国人交流”。“在北京的生活,为我打开了感知中国的大门。”扎哈罗娃说。如今,作为外交官的她仍然会经常出差到中国,见证中俄关系不断深入发展。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是因为中国领导人有着坚定的政治意志,无惧改革困难,”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中国政府擅于通过试点,验证改革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择优实施推广,从而快速增强国家实力,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居民生活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免责声明:安家啦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分享到: 分享到QQ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二维码

新闻推荐

图文资讯

今日聚焦

装修设计

家装家居

消费指南

装修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