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时代变迁中,南阳百姓住房大变化
房子之于中国人,
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居者有其屋,
是市委、市政府不懈努力的方向。
从单位福利分房到房改,
住房商品化,
房地产企业大力发展,
再到加快各类保障房建设,
着力解决住房这一民生问题。
城市居民住房的变化,
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南阳的巨大发展。
以前住筒子楼、福利分房,住房拥挤紧张
新中国成立以来,20世纪50-80年代所建城市住宅,在今天的城市中仍然大量存在。筒子楼,一条长走廊串联着许多个单间,像一个集体宿舍,楼上是同事,对门是同事。“那时大家都住筒子楼,过道上摆放着煤球,厨房、厕所都是公共的。”这位70岁的退休干部刘国强表示,当时一家三口人,住在一间只有10多个平方米的屋子里。潮湿阴暗的过道、昏黄模糊的灯影,是筒子楼留下的记忆。
集体福利分房的时代,大部分职工的住宅都是由国家投资建造的。单位按工龄、职务、学历等打分,排队分配,住房资源极度紧张。这时期的住宅按照今天人们生活的标准来看,居住面积小,户型单一,建筑材料质量差,更谈不上符合现行的居住建筑节能等标准。不仅在南阳,1978年以前的中国,住房拥挤、紧张,是每一位城镇居民关于居住最真实的感受。
“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在那个时候,能住上这样的房子已经很是体面。这时期,中国几乎没有房地产市场,也没有房地产业,有的只是建筑业。
1995年房改向市场化迈进,人们花钱买房
1980年,中央正式提出实行住房商品化,“允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房”,住房制度改革在各地逐步展开。随后的十年中,城镇住宅竣工面积迅速增长。南阳真正意义上的房改,始于1995年。那一年,我市相继成立了房管局、房改办,当年12月31日,召开全市住房制度改革动员大会,以二胶厂、国税局等8家单位为试点,从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推进公房租金改革、公房出售、建立住房融资制度四个方面,推进南阳房改。
“之前在单位住公房不仅房租低,东西坏了还有人维修。”“一直都是住公家的房子,为什么现在要自己买房?”刚开始,很多人还不能接受自己花钱买房子的事。在国家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的时候,让百姓接受住房也是一种商品观念,让百姓习惯自己掏钱租房、买房,需要人们转变思想观念。此后两三年内,我市先后推出国家、单位和个人“三三制”的集资房、经济适用房等半福利、半市场性质的房产策略。1997年,南阳首个经适房小区幸福小区动工建设。
1998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这份文件,终结了福利分房制度。在全国房改的大潮下,南阳房改也向着市场化方向迈进。“2000年,我向单位缴纳3.3万元后,拥有了一套70平方米的两居室。”历经房改的李先生表示。
据了解,1995年至2000年,南阳市出售公房22000多套,进行集资房确权19000多套。房改,不仅让众多南阳人在思想上历经了一场革命,还见证了一座城市在居住空间和生活方式上的变迁。
房地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保障房呼之欲出
房改大大释放了城镇居民长期被压抑的住房需求,还加快了房地产业的发展步伐。1997年以后,我市的房地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房地产公司由原来的3家,发展到如今的200多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把目光投向房地产业。房价的非理性上涨,百姓住房困难,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呼之欲出。
2007年,是中国房改编年史上又一个关键年。当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我市开展廉租住房保障工作,2009年开始实施城市及工矿棚户区改造工程,2010年启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符合南阳实际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在今年市委六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民生改善扎实有效推进,11552套保障房实现实质性开工。
南阳在城市建设变迁的过程中,加大城中村改造,让居民的住宅发生变化。2007年7月30日市政府确定了净土庵村、东关村、溧河村、茹楼村、东华村、彭营村六个首批城中村改造试点工程。2008年市政府又推出了冉营、蔡庄、七里园等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至今,我市城中村改造仍在继续。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参与新城的建设和老城的改造,建成了鸿德花园、怡博城市花园、万正大公馆等住宅小区,让我市的住宅建设正在从多层为主向高层为主过渡,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居住房屋。
40年沧桑巨变,百姓住宅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也见证着南阳这座城市建设和发展。
来源:南阳报业传媒集团
广而告之
房天下开设的特价房微信群是一个置业交流平台,购房信息、经验分享、城市规划、专家答疑。共同学习、进步、交流,使购房者能够安心买房,业主放心卖房。申请加群方式如下:
南阳特价房群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
群超100人请加管理员微信拉群 备注:南阳特价房
(注:凡申请加群者必须承诺严格遵守群规方可进入!严禁中介、置业顾问、装修队等进驻)
免责声明:安家啦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