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门窗 >

河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见闻

时间:2018-11-12 12:52:58 来源:网络整理

  当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时,搬迁成了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途径。

  “5个1”工程:致富有希望

  “像变魔术一样变了一个新房子。”在内乡县马山口镇汪沟幸福小区的小院里,52岁的王桂娥掩饰不住喜悦。

  从穷山窝进入现代化新社区,搬迁群众生活开始了对新生活的融入过程。

河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见闻

  近年来,河南把易地扶贫搬迁纳入新型城镇化、现代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统筹推进,走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

+1

  新华社郑州11月5日电(记者张浩然)在河南省嵩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德福苑,有一座家风家训馆,它是用搬迁户旧房拆掉的砖瓦建成的。馆内一组搬迁前后居住环境的对比照格外震撼。

  “只要想干活,就有活可干。”光明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黄保兴负责统计务工信息,根据贫困户掌握的技能向外推介。

  “别的技术俺没有,就是吃苦耐劳。”王桂娥说。作为汪沟幸福小区的保洁员,她每月能领710元。此外,她还在社区扶贫车间做小礼品包装,10月份领了1400多元。加上光伏分红和政策性补贴,经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后,王桂娥一家今年即可脱贫。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坑里的死水,种的地是‘石浪窝’,土层薄,浇不上水,只能望天收。”邵景华说,“现在啥都方便了。女儿读幼师,现在就在光明社区幼儿园实习,负担轻多了。”

  新家“四靠”:实现生活质变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预计今年年底前,河南省安置点住房建设将全面完成。届时,河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的26.03万贫困人口,都将入住“广厦千万间”,迎来美好新生活。

  淅川县政府党组成员衡尚武说:“我们对安置房进行了科学规划和严格的质量把关,让山里百姓放心搬过来。”

  车间里,“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的标语很显眼。正在操作自动缝纫机的荆秋平说起了自己的种种变化,比如从家庭主妇变成了工人,收入有了保障。

  “刚住进来时,有些人不习惯,原来烧柴做饭,有的电器也不会操作,得教他们。现在都习惯了。”嵩县德亭镇副镇长王丽娜说。

  靠县城、靠园区、靠乡镇、靠乡村旅游点,河南省坚持安置点选址“四靠”原则,确保贫困户搬得出,推动搬迁群众生活的质变。

  晚上6点多,55岁的贾新周巡视完社区后回到楼上。作为光明社区的保安队长,他对这个公益岗很上心:“我得入户宣传,比如安全通道不能乱停乱放、高空不能抛物等,过去的习惯得慢慢改。”

  有社区服务中心、有义务教育学校、有幼儿园、有卫生室、有综合文化场所,河南省按照“五有”标准配套公共服务,让搬迁户住得安稳,快速融入新生活。

  “房子没掏一分钱,水电门窗、卫生间、厨房设施都给安装好了,旧家具还给修理修理、喷喷漆。”汪沟幸福小区的李占胜开心说。

  能从穷山窝搬到紧邻洛阳4A级景区天池山的德福苑,37岁的荆秋平很满意,工作也有劲儿,去年已经脱贫了。不久前,她还在社区扶贫车间技能竞赛中拿到了第一名。

  与王桂娥同龄的邵景华则搬进了淅川县上集镇光明社区23层的电梯房。从客厅望去,远处的马尾山逶迤起伏。

  “五有”标配:融入新生活

  建设1个村级光伏小电站,落实1项产业帮扶措施,建设1个扶贫车间,有1人稳定就业,有1份稳定收益——随着产业扶贫“5个1”工程的实施,像荆秋平、王桂娥一样被新生活激发出脱贫致富动力的,越来越多。

  与靠近集镇的汪沟幸福社区不同,光明社区毗邻工业园区,是淅川县最大的县城安置点,也是该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去库存”的创新产物。社区共安置1021户4208人。

免责声明:安家啦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分享到: 分享到QQ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二维码

新闻推荐

图文资讯

今日聚焦

装修设计

家装家居

消费指南

装修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