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建材 >

与新中国同龄!这两位惠州人有故事讲给你听

时间:2018-10-07 23:05:05 来源:网络整理

●张惠阳每年国庆在自家阳台挂国旗

刚刚返回祖国,刘顺青老人就在惠州的家里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升旗仪式。阳台上悬挂着一张鲜艳的五星红旗,刘顺青和家人一起,面向国旗行注目礼。手机里,则播放着嘹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记者】潘高耸 李燕文

“与新中国同龄,我感到无比幸福和自豪!”博罗县东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博罗县老年大学副校长张惠阳生于1949年。他说,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他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也造就了他为建设新中国甘于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

●刘顺青在海外经商深感祖国强大

“一开始,很多零配件都要从外国进口,在核心技术方面也受限于外资企业。”刘顺青回忆道,后来,他的企业逐步转向自主研发产品和技术,取代了原先的“洋货”“洋技术”,企业也因此实现了自创品牌、迅速壮大的蜕变。

新中国迎来69岁华诞。日前,记者采访了我市部分与共和国同龄的人。在海外经商的惠州老人刘顺青,博罗县老年大学副校长张惠阳恰巧在69年前呱呱坠地,他们身上打上了与祖国同龄的时代烙印。如今,已近古稀之年,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记者为此梳理了两位69岁老人的人生历程,听他们讲述与祖国母亲的故事,见证新中国的沧桑巨变,畅想新时代的美好前景。

“见证祖国母亲的崛起,我们这些共和国的同龄人有发言权。”刘顺青告诉记者,他1983年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的一家国有企业从事日化品研发生产工作。1993年,他顺应时代潮流,从单位辞职下海,带着妻子和儿子,来到南海之滨的惠州打拼。

张惠阳从小便下定决心要从军,保卫祖国和人民。18岁那年,他响应祖国的号召报名参军,并顺利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的条件很艰苦,吃的都很差,大米是“黑米”,很糙,看起来黑黑的。“伙食不好,训练强度很大。”张惠阳说,“每天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苦练五项技术,衣服一次次被汗水湿透,可是大家从不叫苦。大家都意识到要练好本领,保卫祖国和人民。”

2014年,已是花甲老人的刘顺青耐不住寂寞,再一次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带着儿子一起做起了海外贸易。从越南到柬埔寨,从阿联酋到坦桑尼亚,从土耳其到英国,四年间,刘顺青和妻子、儿子的足迹踏遍了10多个国家,并在8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业务网络,商品涉及电子、日化、建材等多个领域。

“这四年,我大多数时间在国外,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智造’、中国文化在海外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很多国外的生意伙伴都对中国的产品赞不绝口,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愈发浓厚。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希望通过我来中国这片热土采购商品、了解文化。祖国,让我们这些在海外打拼的商人深感荣幸,也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刘顺青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如今,张惠阳已经退休,但他依旧发挥余热,为老年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奋斗。他说:“我一定要尽一个老兵的责任,传承好军队的优良作风,传递正能量。只要祖国需要我,我便毫不保留地付出。”转业20年以来,他一直对国旗保持着特殊的感情。20年来,每年国庆,他都要在自家阳台上挂国旗,每次挂七天,从未间断过。每次挂完,他都要把国旗洗干净,收藏好。

由于表现突出,张惠阳第二年就被提干了。在战场上,他总是冲锋在前,为保卫祖国的疆土不畏牺牲,奋勇直前。在部队,他一待就是20年,后来转业回到博罗工作。在工作中,他依旧保持着军人的作风,讲得最多的是奉献和付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将工作放在第一位,想方设法将工作完成好。

从一家外资企业的业务员做起,刘顺青一步步走到了企业高管的位置,并在1999年“二次下海”创业,开办了属于自己的电子企业。从来料加工、贴牌生产到自主品牌的创立,他见证了“中国制造”从弱到强、走向世界的历程。

免责声明:安家啦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分享到: 分享到QQ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二维码

新闻推荐

图文资讯

今日聚焦

装修设计

家装家居

消费指南

装修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