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安徽电力助力长江两岸高质量发展
近日,由芜湖供电公司投资兴建的朱家桥外贸码头岸电工程顺利完工,该市首批智能岸电桩正式接入安徽电网岸电管理平台并投入使用。“靠港船舶只需通过充电卡或安徽水上电力APP就可实现快速接电。我们争取在10月底前完成全市沿江港口岸电设施全覆盖。”芜湖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陈岩对岸电推广充满信心。
皖江经济带迎来高质量发展
在他的船舱里,空调、洗衣机、电视机、冰箱等家用电器船上都有。“以前船靠岸后用柴油机发电,一晚上大概要烧40公斤柴油,差不多250块钱;用上岸电后,一晚上只需几度电,20块钱都不到,光用电这一项,一年就能省不少钱。”江红宝说,以前他在船上想睡个安稳觉都很难,因为害怕油箱烧干,晚上每过2小时就要起床给柴油机添油加水。
今年年初,芜湖供电公司出资建设长江沿岸港口岸电的做法得到市港航管理局的支持。3月,芜湖市出台《船舶与港口码头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方案(2018~2020)》,要求全市集装箱码头、大型货运码头开展岸电系统改造,降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
8月25日清晨,皖江水面碧波荡漾、清风习习。“金隆兴”渔船结束了当天的捕捞,正收网准备靠岸。从收成来看,船上的伙计们觉得今年江里的鱼比2017年又多了一些。作为安徽芜湖餐饮业的百年老字号,“金隆兴”在皖江上曾有50条渔船,董事长周钢笑言自己当年若自诩为“江南鱼王”,恐怕也不为过。然而,随着长江开发的不加节制和治污不力,“金隆兴”的捕鱼许可证已经锐减到了个位数,“鱼王”的好时代已远去多年。
自铜陵顺江而下,就是素有“皖南门户,长江巨埠”之称的芜湖港。芜湖的航运历史由来已久,如今的芜湖港身份则更为特殊——长江水运第五大港,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国家一类口岸,年通过能力5000万吨。芜湖港现有码头55座。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40年之际,国网安徽电力携手5省2市电网企业,组成长江绿色岸电联盟,助力长江两岸高质量发展。
政企联合推广绿色岸电,远不仅限于芜湖。2017年,在电网企业的协助下,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对全省现有船舶泊位开展改造,明确要求新建泊位同步建设船舶岸电系统,同时还在港区内作业的水平运输机、装载机、运输车辆等设备上广泛推进“油改电”,逐步使全省港口实现低碳、绿色、零排放。
政企联合推广电能替代
2016年,主要用于运输熟石料的芜湖磊达码头建成该市首个岸电项目,低压一体化三相岸电桩额定功率为20千瓦,5个充电桩能同时供10条船充电。这也是芜湖供电公司在建立港口码头基础信息台账后,积极推广港口岸电的重要成果。
皖,本意纯白、完好。长江流经安徽省境内的416公里水道泛称“皖江”,故有“八百里皖江”之说。皖江经济带作为安徽发展的重点区域,起着“承东启西”的关键作用。保护好皖江该有的纯净、完好,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这几年,得益于港口岸电建设、渔民上岸和延长禁渔期等综合治理措施,皖江生态环境日渐向好。
作为国内重要的有色金属、硫磷化工、电子原材料、建材工业基地,铜陵是皖江开发开放的重点城市和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拥有大大小小的码头13座、泊位22个。
改变自2017年11月开始,皖江首座“以电代油”岸电码头——铜陵东苑码头正式投运。“自从码头装了岸电,真让我们跑水运的省了不少心。”作为皖池州货5666号货轮船主,在长江里跑运输已经有十多个年头的江红宝真切地尝到了甜头。
船上岸上的“四方共赢”
在皖江经济带发展迎来拐点之际,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通过大力推广港口绿色岸电建设和靠港船舶使用岸电,为兼顾黄金水道作用发挥与皖江生态环境保护、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方案。随着绿色岸电的普及,皖江沿线的生态环境正在好转,皖江经济带正在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曾经的铜陵港,柴油机的轰鸣夜以继日,大量一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等被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有研究表明,靠港船舶辅助燃油发电机排放占港口城市总排放量的16%至30%。现在,这里有了大变化,船舶驶进码头、靠岸卸货,甚至都不易被察觉。静悄悄的铜陵港反倒让经常在滨江公园转悠的市民有些不习惯了。
说起岸电的好处,东苑码头负责人胡德训竖起大拇指:“码头现有4个岸电箱,每个岸电箱有两个接口,可以同时为8艘船接电,岸电改造完后,来码头停靠的船变多了。”用他的话说就是,岸电改造让码头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东苑码头全年接电船舶约1000艘次,预计年用电量超过400万千瓦时,相较以前可以节约燃料成本280余万元,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约600吨,并彻底消除靠岸船舶产生的噪音污染,实现社会、电网、港口和船主的“四方共赢”。
日前,国网安徽电力印发积极推进安徽省长江流域港口岸电全覆盖工作方案,计划从强化工作推进机制、建设岸电运营平台、构建岸电服务生态圈等三个方面,力争在2020年底前,实现省内长江流域重要港口码头岸电全覆盖。
自从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安徽境内像郑蒲港区码头这样沿江开建的大大小小的码头不在少数,皖江升级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沿江各大港口也是门庭若市。由于水运运能大、成本低,水路运输和港口的作用日益突出,络绎不绝的船舶和常年喧闹的码头给皖江沿线带来的排放和噪音污染等问题也愈发明显。
2012年11月,被誉为安徽“北仑港”的马鞍山郑蒲港区码头打下第一根桩,标志着皖江最大等级码头的正式开工兴建。郑蒲港区码头位于长江马鞍山段左岸、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下游,拥有9.5公里的深水岸线,是当时长江上唯一没有开发的万吨级深水港口资源,也是安徽省江北唯一的万吨级深水港口资源。“项目建成后,以郑蒲港作为母港的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将初具规模。”郑蒲港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对于皖江的未来满怀期待。
免责声明:安家啦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