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琼岛疍家人生活焕发新生机
“现在我大部分笼口养的是龙虾。”如果行情正常,拥有36个笼口的疍家人黄亚尾年收入轻松超过大多数都市白领,“旅游旺季就要来了,希望今年的行情一如既往地好。”(完)
在海南省文昌市铺前镇一隅的铺渔村,来自广东阳江一带的疍家人已在此居住了几代。说起疍家人生活的变迁,在自家3层小楼前和邻居们忙碌着的79岁疍家人杨爱娥,打开了话匣子。
“铺前人多知书达理、民风好,我们将船抛锚后可以一觉睡到天亮。铺前港离渔场也很近。”杨爱娥这样讲述选在铺前“上岸”的原因。
“那时候我们都搭茅草房居住,刮风下雨天会漏雨,一家人就只能围坐在一起,想睡也睡不了。”杨爱娥说,小时候和家人都在船上居住,在广东、海南沿海东奔西走捕鱼,直到海南岛解放后,才在铺前上岸,逐渐形成了现在近两千人的铺渔村。
“如今新村港的渔排和渔船一样,成为陵水疍家文化的主要载体。”陵水县新村镇文化站负责人郑家养介绍,积年累月,当地产生了疍家渔排的家神崇拜。疍家渔排的家神,是用一块状似墓碑的红木板,板边刻画龙凤,正面写着家里已去世五代人的姓名简历。家神被安放在渔排上的一间木房里,神位前摆放香炉,供奉水果烟茶。
疍家是一个古老的群体,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区域。他们以舟为室、以海为路、以渔为业。如今,生活在海南岛的疍家人,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焕发着新的生机。
中新社海口10月3日电 题:琼岛疍家人生活焕发新生机
新村港上千养殖渔排笼口令当地疍家人的生活日渐红火。渔排笼口养殖的石斑鱼、金鲳鱼、军曹鱼等水产,是陵水所在“大三亚旅游圈”的紧俏货,满足着广大游客的味蕾。
“二百多年前疍家人祖先浮海而来,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都住在锚泊港的船上。”74岁的疍家调陵水县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郭世荣说。渔船里出生的郭世荣整个童年时光都在船上度过,直到15岁那年,他家才在港边沙滩上建起高脚屋。
“潮水的落差有一两米,涨潮的时候水紧贴着房子的地面,房子就像直接建在水面上,直到退潮才露出高脚屋的本来面目。”郭世荣回忆道,最多时,两百多栋高脚屋密密麻麻建在新村港边。
晾晒章鱼。 徐绍荣 摄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当地政府的号召和安排下,船上及高脚屋里居住的疍家人全部上岸,在岸边几百米的新村划地建房。高脚屋消逝,新房渐次盖起,最终形成了“新村镇”。
铺渔村90%的村民以捕鱼谋生,但也正在发生着变化。铺渔村村委会主任杨绳腾介绍说,铺前靠近海南省会海口,部分疍家人已经部分转型营商,做鱼贩批发海鲜或是养殖。他还希望政府部门对铺前渔港、骑楼老街进行保护和维护,将铺前镇打造成文化小镇吸引游客,让疍家人可以从中获益。
据海南地方志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香港商人在新村港内建立起第一个浮式网箱鱼排,渔民们纷纷效仿,并在渔排上建起了房子,浮动“渔村”自此成片在水面拓展,成街成市。
中新社记者 洪坚鹏 王晓斌
距离铺前200多公里的海南陵水新村港,也居住着众多疍家人,筑屋渔排之上,形成了一座浮动的“威尼斯城”。
免责声明:安家啦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