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上海人,为什么在大街上穿睡衣
而2009年上海市政府提出“睡衣睡裤不出门”的倡议后,也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上海热线网上名为“上海人爱穿睡衣上街,你怎么看?”的调查显示,不反对穿睡衣的人数之和超过半数,说明大部分上海市民都理解或认可这种现象。
而在弄堂以外,国家为缓解上海居民“住房难”的问题,开始修建工人住宅和居民新村。考虑到国家财政状况,本着节约空间的原则,在曹杨新村、空江新村之后建设的二万户公房,均未设计独立厨房与卫浴,由一单元的十户居民共用一套。
他们昂首阔步,旁若无人,穿梭在各大超市、菜场,甚至南京路的街头。和他们擦肩而过的,还有穿着最入时的上海摩登男女们——恐怕没有比这更魔幻现实主义的画面了。
20世纪30年代,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再一次成为战争避难所。大批居民涌入租界,房地产商乘机将已被淘汰的旧石库门弄堂出租,很多承租户也将原来独门独户的单元分房间出租。破败的石库门弄堂很快拥挤不堪,住着大量中下层居民。
设想一下,如果是在北京,住宅区的周边大多很荒凉,出门就是车水马龙的大马路,要是穿着睡衣走在外面,可能真的会被人当成神经病吧。
另外,原先一些中小私人产权的住户,在动荡时局中收入不稳定,只好将独户居住的单元分租给外人。在房屋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多数住宅单元都挤进两个以上的家户,过去在中下层居民被迫经历的分租共用,成为弄堂居民的普遍境遇。
可是,国内却有好事之徒,说上海人穿睡衣是为炫耀市民身份。因为穿睡衣是走不远的,只能在家附近活动,在繁华的市区穿睡衣是彰显城里人的高贵身份。还打趣说,如果让乡下人也穿上睡衣,在电视里放给上海人看,完全可以有效阻止这种“陋习”。
[13]沈宏非著.思想工作 南方周末2002中国传媒杰出表现奖杰出专栏作家代表作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1]马尚龙著.上海女人[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
[14]畸笔叟著.上海穿堂风[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
与此同时,弄堂生活的便利性也没有消失,人们穿着睡衣,不用过马路,就能在街区商店买到绝大多数日常用品。
怡德里弄堂口,一位身穿睡衣的大叔坐在木椅上休息。/视觉中国改革开放后,上海人狭窄的住房空间并没有得到很大缓解,弄堂依旧是城市居民住宅的主力。虽然商品化住宅逐渐增多,但截止1997年底,生活在上海各式里弄中的居民总数仍有317万,占市区人口总量约40%,而在80年代末,这一比例曾超过60%。
2009年10月13日,黄浦区半淞圆路街道的社区世博志愿者开展文明出行宣传活动,呼吁市民不要穿睡衣出门。/视觉中国其实,人家爱怎么穿,我们管得着么?穿睡衣出门作为昔日弄堂生活的遗留,是专属于上海的城市风景,也是沪上市民文化的一隅。它挟裹的烟火气息和市井味道,不是高楼大厦可以学来的。
[3]卢汉超著;段炼,吴敏,子羽译.霓虹灯外 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与此同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各类生活必需品凭票供给。官与民、穷与富、身份或职业的不同都逐渐接近和靠拢。在分租共用的居住条件下,生活习惯在合租者面前一览无余,人们慢慢学会隐藏自己的阶级标识,不轻易暴露。而物质条件的困窘也迫使人们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
[7]张锡昌著.弄堂怀旧[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4]李振宇著.城市·住宅·城市 柏林与上海住宅建筑发展比较 1949-2002[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总的来说,狭窄的居住空间和分租共用的模式,再加上弄堂承担的公共空间功能,使得弄堂居民把睡衣穿出家门,走上了大街。
[5]范文兵著.上海里弄的保护与更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不过,看到这里的你,要是恰好住在武汉、成都或是南昌,还是别轻易模仿了。毕竟,对于上海人,这叫市民文化,而穿睡衣上街的你,可能就是时尚恶魔了。
民国时期的上海人,虽然大部分都住在弄堂里,但是彼此阶级差异巨大。资本家、中产阶级和中下层居民,住的房子都是不一样的。
[21]“穿着睡衣散步逛街遛狗 大庭广众之下这样装扮 不美 也不得体”:成都晚报[EB/OL].[ 2016-01-14].
张锡昌在《弄堂怀旧》里提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明月里弄堂,每一幢房子差不多都住一户人家。解放后,家住五号里的王先生被查出有汉奸嫌疑,全家搬走,原来的房子被分配住进了五六家人。
免责声明:安家啦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