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房产 >

许小年:2001年至2005年低利率形成了美国最大的房地产泡沫

时间:2018-10-18 21:06:59 来源:网络整理

图二、欧盟和美国的负债率对比。资料来源:CEIC

去杠杆半途而废,凯恩斯主义的幽灵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 再次降临。货币信贷政策由紧转松,准备金率下调一个百分点,十万亿量级的投资计划呼之欲出。这一次,幽灵会再次显灵吗?

掌握着货币供应的美联储是金融市场的天,滔天的祸水正是来自美联储。

一、祸从天降

 图一、美联储基准利率

低利率时期,欧盟和美国都经历了加杠杆,也都在2008年泡沫破灭后被迫去杠杆。美国去杠杆明显比欧盟快,这是美国经济复苏强劲的一个重要原因(参照图四)

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如预期的那样陷入深深的衰退,美联储依然祭出了凯恩斯主义的法宝,大肆放水,通过所谓数量松宽,继续向经济注入流动性。然而新增货币并未转化为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贷款,货币躺在商业银行的“地库”里,电子账户上记录为超额储备。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从危机前2007年的3千亿美元,猛增到接近3万亿美元。银行惜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堵塞,货币政策完全失灵。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庭部门和自己惨不忍睹的资产负债表,商业银行忙于灾后重整,哪里还敢发放新的贷款?

图六、中国非金融机构负债对GDP比率。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

谁料人为的经济景气只是昙花一现,两三个季度之后,GDP重新进入下行通道(图五)。于是,“4万亿2.0”甚至3.0,陆续推出。怎奈兴奋剂的边际效益递减,无力挽回疲软的颓势,反倒是美国那边日渐好转。

不幸的是,中国经济目前正在经历这样的双重困境,货币政策失灵。例如央行降低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却并不因为可贷资金的增加而扩大信贷,制约信贷的不是资金,而是具有稳定收益和低风险的可贷项目。

美国经济的恢复和2009年以来的强劲增长,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市场化的去杠杆。资本是无情的,你的按揭违约,抵押品就要被银行收走卖掉,一家老小不得不另寻栖身之处。笔者2012年到美国考察时。还可以看到不少的空置房屋,原来的主人被迫迁出,临走时破坏了门锁,卸下并搬走洗手间的座便器,拆除餐厅的吊灯,拿走所有可以拿走的东西,其愤怒和绝望之情可见一斑。然而正是通过这种冷酷的去杠杆,银行清理了坏账,家庭降低了负债率,按揭贷款对GDP的比率从最高点的100%多持续下降,回到了长期趋势线上(图二),房价收入比也很快回落到历史平均值(图三)。

十年前,一个只有6千多亿美元资产的投资银行倒闭,竟然触发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几乎摧毁了总资产2千多万亿美元的美国金融体系。从各国政要、华尔街老手,到经济学家和白领中产,无不目瞪口呆,人们不约而同地惊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图四、道琼斯股价指数美国和欧盟的比较。资料来源:CEIC

政府真想拉动需求吗?我们说的是有效需求,那就必须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员工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利润及工资收入。这是从常识而非数学模型推演出来的政策含义,至于如何提高企业的效益,我们在下一节展开讨论。

图四、道琼斯股价指数美国和欧盟的比较。资料来源:CEIC

当货币发行超过实体经济中财富的创造时,通胀是必然的结果。意识到通胀抬头,美联储于2005年开始加息,动作之快,就像2001年减息一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17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从1%提高到5%以上,这使得美国家庭偿还按揭贷款的月供负担增加了50%到100%不等,对于几乎没有现金储蓄的美国月光族家庭来说,简直就是当头一棒,很多家庭因此宣告破产,来自实体经济的现金收入不足以支付债务还本付息的现金流出,用会计学的语言讲,加息使家庭的资产负债表问题转化为现金流量的问题。现金流枯竭之时,便是金融危机爆发之日。

投资者偏好房地产,因为股市低迷造成融资困难,科技创新暂时退潮,缺乏新的增长点,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不能达到预期。另一方面,房地产供应短期具有刚性,资金进入带来房价的上涨,立刻就可看到资产增值。在不断上涨的房价和低利率的诱惑下,美国家庭大借按揭,负债率直线上升(图二),按揭贷款余额对GDP的比率从2001年的60%,冲到2007年的100%以上的高峰。

2008年的大反转是对金融和实体长期脱节的惩罚,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惩罚之手和肇事之手都是同一只。

从缘起、爆发、拯救到复苏,这是一个人们曾经耳熟能详的故事。对于人类这样一个记忆短暂的物种,在金融危机十周年之际,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温这段历史,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或者,应了那句相传是黑格尔的名言:“人类从历史上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上学到教训。”

我们用电力消耗作为GDP的近似指标,以避免地方政府GDP统计误差造成的失真。2009年执行的“4万亿”刺激计划带来经济的V-型反弹,但仅持续了两三个季度经济增长便掉头向下。2012年传说中的“4万亿2.0”效果更差。

免责声明:安家啦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分享到: 分享到QQ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二维码

新闻推荐

图文资讯

今日聚焦

装修设计

家装家居

消费指南

装修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