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房产 >

中国的城市处处与人为敌?像患心脑血管病的年轻人

时间:2018-07-28 18:29:18 来源:网络整理

  李迪华举例说,在北京许多道路上,都能看到建设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的公交站,行道树也并没有放过这些可能并不需要绿化的地方,裸露的树池置于密集的人流、车流中,难免成为行人的隐患,而解决这么一棵树,可能就要牵扯到五六个部门。

  烈日炎炎的上午,北京雍和宫大街东侧正在如火如荼地整修街面,马路西侧的人行道树影斑驳,68岁的胡同居民朱权走走停停,他希望整修后的街道走起来能更平整、更安全一些。

  “不少城市就像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人”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道路承载的市政服务设施很多,但与车行道、绿化景观或公交站台等设施相比较,人行道更多是被忽视和牺牲的那部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心工程师张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洪水带给城市的危害不仅仅是房屋、街道和汽车被淹,在“看海模式”下,很多潜在的危险因素被暴露出来,造成致命的伤害:6月8日的强降雨造成广东多地发生市民在积水的街头疑似触电的事件:肇庆市一男子漂浮在水泊中,疑因触电身亡;当天下午,广州机场路上一名17岁学生“疑似触电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当晚,佛山一对母女在公交站触电身亡。

  早在1961年,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就写道:设计一个梦幻城市很容易,然而建造一个活生生的城市则煞费思量。

  当天上午,一处十字路口中间的下水井盖被冲开,白色的水柱直冲高空十几米处,水压大时还带出黑色的淤泥,看起来就像是电影特效。

  “规定并没有对市政设施给出具体的空间布置类型,最关键的是,没有指出有效步行空间。”张超解释说,不论人行道宽多少米,重要的是有效使用宽度,不然行道树占一米,配电箱再占半米,人行道就被占没了。

  此后50年,许多研究者与城市规划理论家都对“城市的死与生”进行讨论与验证,关注城市中人的感受,让城市重拾活力。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一场大雨就能检验城市的文明程度。“而我们的城市是有历史欠账的。”任希岩说。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工程师姜海龙至今还记得四年前读书时看到的一则新闻:上海普陀区一位老人在公园晨练时摔倒,几小时后抢救无效身亡。惊讶于这起极端案例的危害,他马上去查了相关资料,结果更让他坐立难安——老人因环境因素受伤是普遍现象。

资料图:共享单车占用人行道,行人通过艰难。 李南轩 摄

  在地面空间,备受宠爱的是以小汽车为主导的城市交通和彰显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大厦。“步行空间,或者说城市里的‘人’,并没有受到重视。”李迪华打比方说,如果说城市是一本能够被读懂的书,为行人提供活动空间的街道、步行路、广场和公园是城市的语法,“那么中国大多数城市都是一页写满危险符号的纸,不仅千篇一律,且语法几经涂改,近乎名存实亡。”李迪华用夸张的方式表达着他对城市步行空间现状的不满。

  1962年,哥本哈根主要的传统街道Stroget被改造成一条步行路,同时,以减少停车位等方式不断弱化汽车交通的优势地位,增加城市公共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的便利度,例如用重构街道网格,增加自行车空间;为自行车设计特殊的交通灯,保证自行车先行……

  结合2014年以前的相关研究,中国老年人年意外伤害发生率至少在10%。这意味着,每年约有2400多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受到意外伤害。

  在宏观的城市规划和具体的城市建设之间架起桥梁的是设计。“规范缺失、不足,与研究发生冲突,是目前步行空间设计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张超分析说,例如,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仅规定了:沿人行道设置行道树、公共交通停靠站和候车亭、公用电话亭等设施时,不得妨碍行人的正常通行;人行道宽度应按人行带的倍数计算,最小宽度不得小于1.5米。

  这不仅仅将原有的蓄水排洪模式打乱,大片不透水的城市地表进一步阻隔了雨水的快速下渗,形成地表径流。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 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中土地利用数据计算,2010年北京市五环内不透水面高达84%,地表径流的迅速汇集加重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28期

资料图:共享单车占用人行道,行人通过艰难。 李南轩 摄

  为了应对众多城市暴雨内涝的严重问题,相关政策方案也在加速推进。 2014年年底,代表最新城市雨洪管理水平的“海绵城市”概念开始试点。12月31日,财政部根据习近平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开展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城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1978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建设相当缓慢,改革开放后,经过20年的经济建设,中国城市化率从17.92%增长到1998年的30.42%,迄今已达58.52%。

  相比于原生态的空间,城市创造了一种新的水文环境。沥青和混凝土取代了土壤,建筑物取代了树木,汇水区和雨水管道替代了自然流域,而按照“水走故道”的规律,涝水沿着一定的竖向条件从高至低流动,被淹没的马路或许就是原始的行洪通道。

  根据潘昭宇等人2010年在《城市交通》上发表的《北京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改善对策》,步行系统主要存在人行道空间不足、残疾人通行不便、行人过街不便、服务设施不足、步行环境舒适性较差等问题。同时,74%的步行者认为步行环境不安全,77%的人对步行环境不满意。

  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三十年建设过程中,被牺牲的还有城市中人的生活空间。“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底子薄,我们知道好的城市模式是什么样,但是没有那个条件;等到经济条件好了,先生产后生活的思维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也已成为惯性。”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说,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城市发展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以及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都让我们付出宜居品质、良好环境的代价。

  北京老城区也面临着大雨过后积水的难题。东城区后鼓楼苑胡同5号院里有一块低洼地,这里有一个排水口,污水管和雨水管都走这个排水口,为了防止积水倒灌,居民们把这个排水口用水泥堵上了。如今,打开这个排水口,居民担心污水倒灌,不打开又担心雨水无法排出,境地两难。

  这一说法得到了北京市海淀区园林绿化局绿委办专职副主任田文革的证实。据她介绍,绿化交由园林部门养护是在道路建设全部完成后,所以园林局并不负责种树。同时,道路的养护权则交给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及其下级单位。

  就在北京发生暴雨的十天前,南京、西安、成都、广州、厦门、景德镇等城市早已进入了一轮“看海模式”。

免责声明:安家啦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分享到: 分享到QQ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二维码

新闻推荐

图文资讯

今日聚焦

装修设计

家装家居

消费指南

装修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