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量中找放量:水有涟漪,下必有鱼
事实上,如果将“地量”看做波段行情最低的成交水平,这一“地量”也需要后期的放量才能确立,否则“地量复地量”,调整的时间拖长,调整的低点还会不断刷新。因此,只有在“地量”出现之后,市场用持续放量来确认“地量”,才会真正演绎“地量之后见地价”。这也是市场下跌到多空平衡向多方占优的过渡阶段,需要增量资金入驻表态,才能确认地价的出现。也正因为如此,“地量”频繁出现只能算是左侧交易或基金定投的起点,还未到右侧交易的阶段。
股谚有“地量之后见地价”的说法,也就是指市场成交极度低迷的时候,往往也是抛压接近穷尽的时刻,买卖双方的力量对比从空方占优转向多空平衡,“地价”也因此应运而生。本周沪市再度出现罕见的低迷成交,周一、周二、四周的成交金额均不足1300亿元,这也是本波调整以来,沪市第三次日成交金额出现在1300亿下方,前两次分别为6月22日的1272亿和6月28日的1297亿。由于1300亿是2015年A股见顶前后的日成交天量1.31万亿的十分之一左右,某种程度上可视为成交萎缩至极限的“地量”,因此近期沪市1300亿以下的地量频现,也正孕育着否极泰来的生机。如果将时间拉长到2016年至今,在剔除熔断及长假前一天的特殊节点之后,每一次沪市成交金额萎缩至1300亿以下的“地量”,都对应着波段低点,存在较好的波段操作机会,正和“地量之后见地价”的股谚不谋而合。 这一次沪市再现“地量”,是否预示着又一次波段低点的到来?笔者认为,从6月22日第一次成交金额跌破1300亿之后又继续下跌的情形来看,这一规律需要做重新的修正。6月22日“地量”当天,上证指数最低探至2837.14点后回升收阳,但并未形成有效低点,一直下杀至7月6日的2691.02点才初步企稳。换言之,第一次“地量”出现之后,沪指很快又继续下杀,最低点整整下移了100多点,超过5%。这一走势和2016-2017年多次“地量出低点”的情况不太吻合,此前“地量”出现之后股指调整幅度十分有限,甚至直接上攻。因此,本次的“地量”,更多地需要理解为一个区间的概念,1300亿以下的成交极有可能还会出现多次,甚至不排除跌破2016年9月28日1164亿元地量的水平。
免责声明:安家啦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