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吊顶 >

从家的变迁看国的成长 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的故事

时间:2018-10-15 20:25:57 来源:网络整理

  (民建宜兴市基层委员会  钱敏)

  从乡下丫头变成了镇上的居民,上中心小学走走也只要几分钟时间,许多同学去我家玩了以后都很羡慕,我可得意了,觉得生活对我们家特别友好。这时又有新鲜的事传来,爸爸他们的乡办企业居然要改制了。改制是什么?当时才上初中的我还不太懂,但从大人们的交谈里依稀知道,改制以后,企业就不是集体的了,只要有能力有实力,人人都可以做老板,再不济参个股做做股东也是不错的。爸爸作为业务骨干和资深员工,立即看到了改制对企业发展的好处,和妈妈商量后,拿出当时家里全部的积蓄参了股,成了厂里面仅次于厂长的第二大股东。许多基层员工在爸爸的带领下也多多少少跟着参了点,开始了自己给自己打工的股东生活。改制极大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厂里的效益越来越好,爸爸的收入也水涨船高,九十年代的时候,爸爸一年的业务量都有近100万了。

  我出生前,爸爸就已经在集体企业农机厂上班,虽然是团委书记,但也要下车间干苦活累活,收入也不高。我出生于1979年,正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所以老辈人都说我们这代人好福气,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沐浴着春风的不仅是我,还有我的爸爸——这个勤劳肯吃苦的优秀青年。他不满足仅在车间里做单调重复的苦活累活,开始动脑筋学做销售、跑业务。爸爸虽然嘴笨人老实,但高中毕业,在当时也算有文化的人,而且不怕吃苦,很快他对销售从完全不懂到非常精通。我现在回想起来,脑海中还浮现出爸爸骑个破自行车白天黑夜跑业务的画面。爸爸很快积攒了“第一桶金”,在1987年的时候买了镇里第一批建设的商品房,把我们的家搬进了镇上。当时的商品房一套就有三层楼,就像现在的联排,但结构和布局还是乡下的样子,不过周边环境好了很多,而且客厅、卧室、厨房一应俱全,特别是还有单独的卫生间。房间个个宽敞明亮,生活购物都很方便,爸妈和我还是觉得挺满意!

  小时候我住在农村乡下,一间简单的两层楼房,前面是河,后面是猪舍,周围还散落着露天茅厕。有算命先生在给村上人看相,妈妈就去凑热闹,算命先生瞅了瞅妈妈的脸,慢条斯理地说我们家要搬三次家。妈妈听了颇不以为然,我们这样一个普通人家,祖祖辈辈都是种田的乡下人,怎么可能把家搬来搬去呢。可是就是这么神奇,以后的日子,就像算命先生说的,我们不仅搬了家,而且不止三次,一次比一次上档次。

  爸妈都以为这次搬家就是他们这辈子最后的归宿了,可是社会的变化往往超越我们的想象。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已完全取代计划经济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在城市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更多农村人到城里谋生立业求学,在城里买房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城市商品房价格开始直线上升,催生出了一个新的行业——“炒房一族”。爸爸年纪大了,挣钱的能力开始下降,但是本能的购房欲望依旧蠢蠢欲动,在谨慎思考以后,他跟在别人后面贷款买了一套大平层,并在一年后卖了出去,刨掉贷款利息净赚了40万,也算发了一笔小小财。这么算来,我们家已经经手了第四套房,尽管自己并没有住。后来我们家又搬了两次,直到爸妈老了,经不住搬家的劳累,终于决定安顿下来,和我们联手购进了一套300多平米的联排别墅,用来安度晚年。亲戚们都开玩笑说我是我们家的“来福”,从我出生开始,我们家就摆脱了贫穷,奔向了小康。其实我很清楚,我们家的变迁既不是托我的福,也不是凭算命先生的神机妙算,靠的是党的英明政策。改革开放给我爸爸这样肯动脑筋又肯吃苦的人提供了机会,比其他人更快一步踏进了小康生活,更早一些品尝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我家只是千千万万提前进入小康家庭的一个缩影。在今天改革开放40周年时,不光是我们家,我的亲戚、我的朋友,那些曾经非常羡慕我的同学们,也都住上了宽敞的房、开起了自己的车,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小康已经实实在在走进了我们普通百姓家中。

免责声明:安家啦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分享到: 分享到QQ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二维码

新闻推荐

图文资讯

今日聚焦

装修设计

家装家居

消费指南

装修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