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首席设计师的“成长空间”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任晓萌
作为一位家装设计师,杨振坤说首先要学会跟客户沟通。“大部分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风格,但不少人对家装概念很朦胧。我们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经验,在交流中很快读懂和优化客户的想法,当然,遇上一些脑洞特别大、思维特别跳跃的客户,我也有纠结的时候。”
现在的杨振坤已经成为有六个助理的公司首席设计师,他深知业务上大台阶才是安身立命之本。35岁,对年轻设计师是个重要节点,杨振坤紧迫感很强。除了日常加强学习,他一有机会就参加各种装修设计大赛,参加广州设计周等业内交流,参加央视《交换空间》的节目,还尽可能多地接触装修设计师界的 “大家”,为未来冲刺积蓄养分。
为了搞清楚实际施工过程的“猫腻儿”,杨振坤曾经有段时间主动从设计师岗位转到了 “项目经理”岗位上。
为摸清施工中的“猫腻儿”,设计师当了两年“工长”
把“样板间”搬到客户家里
家装设计师的工作不只是在工作室里,很多时间要“靠”在施工现场。“装修里面的‘道道儿’很多,经常出现预算做好了但施工中不断追加的情况,这让客户和设计师都很烦恼。”杨振坤说。
“就是大家说的‘工长’,负责把装修材料送到工地、现场管理工人、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杨振坤一干就是两年多。“那段时间确实挺苦。每个过程都亲自去干,砖工、瓦工、腻子工都干过。”杨振坤告诉记者,他最拿手的是打玻璃胶,一般工人打胶都是上下两段,他能从上到下一气呵成,胶的粗细一致,窍门就是大臂绝对不能动,全靠小臂往下打。
私人定制中的沟通技巧
“装修之后,我都会一直跟客户保持联系,不光是合约上的甲方乙方,更多的时候我把这些客户当做是我的朋友。”杨振坤告诉记者。
32岁的杨振坤看上去挺“显年纪”,“很多人都觉得我快40了”。在位于丰县路的工作室里,这位“80后”家装设计师和记者聊起十来年酸甜苦辣的设计师故事。
去年,一位客户通过杨振坤所在公司的北京总公司慕名找到了他。“他说在网上看过我的装修案例,十分喜欢,点名要我去给他做设计。”双方第一次见面沟通很愉快,第二次见面双方就签订合约,第三次见面客户甚至把房子软装也全权交给了杨振坤。
今年初,杨振坤接了一个某楼盘的 “单儿”,业主夫妻分别是民航机长和教师。男主人对设计师提出的装修思路表示满意。但女主人却对多种风格无法割舍,两次见面沟通都没有拿定主意,后来只能加双方的微信,随时沟通。“有一天客户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自我感觉良好的几张装修成品图,风格迥异,简欧、田园、纯美……自己也是纠结得不行。”杨振坤说,按照专业设计的原则,一套一百多平米的房子一般要以一种风格为主,多种风格混搭在一起,会显得“不伦不类”。又想满足客户的需要,又不能无底线迎合,这也是家装设计师感到最为棘手的问题。杨振坤最后以一种风格为基调,巧妙地糅合了其他风格的元素,反复跟客户沟通后,最终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越是客户信任,越不敢有丝毫松懈。”他告诉记者,在做完硬装以后,杨振坤没有仅限于常规性地提供软装方案,而是通过协调厂家,直接把家具、家电搬进了客户的新家里,相当于把个性化的样板间直接搬到了客户眼前,让客户直观体验后再做决定。客户看到后,感动不已。
两年的“工长”经历,让杨振坤知道了在设计和施工环节中哪些步骤容易脱节,也知道了每道工序、每样材料的最低成本,预算管理了然于胸。“因为自己是设计师出身,做过项目经理,所以施工方很难糊弄我,也能为客户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免责声明:安家啦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