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劳工的晚年和他们的子子孙孙
时间:2018-09-02 21:37:20 来源:网络整理
真正对儿女的照顾,和职业的相关性绝对少于与收入多寡的相关性。有钱的人往往能给孩子较好的环境,但在工地现场看过去,我也不觉得劳工的孩子比较差。反倒是工地的师傅们会让儿女更早自由发展,常常不设限,也较不认定非哪些工作不可。有高职读高职,有大学读大学。科技大学和普通大学差在哪里?这些师傅往往也听不懂,总之读得比自己高,也就值得开心一番了。
工地现场的工作劳累,到最后身体会有一个极限,再也无法和其他年轻力壮的工人竞争。但若是孩子毕业了、当兵了、结婚了,这种担子似乎也就解脱了。很多师傅们会变得挑起工作,只做某些有把握并且确定劳动条件较好的工作。
我所见到的师傅们,若是经济许可,多会为孩子缴学费。这是一种“能读多少就读多少”的观念,近年来转变为“想读多高就去读多高”,并且或多或少会对孩子寄予巨大期待。当然,也有经济能力较差的师傅,若是可以则会借贷来应付,比如让孩子办助学贷款,其他得靠着另外借贷来支应。这点有些特别,工人之间若是为了投资借钱,那不一定;但若是真的为了孩子借钱倒很容易,也很难拒绝。
工地的师傅们一如所有的劳工阶级。这些师傅总是吹嘘当年勇:年轻时走跳四方,有钱的时候花起来毫不手软,各种各样的活泼休闲活动无不涉猎,钓虾场、撞球馆、“小吃部”、网咖、卡拉OK、三温暖、夜市的“喊场”、各式养生馆,甚至奇特的挖耳朵、修脚皮专门店,应有尽有。这些吹嘘结束后,总要在结尾说上:后来因为有了老婆,只能一家子在周日时刻带孩子钓上一整天虾,或是全家在夜市喊卖玩具的摊子前坐上一整晚,随手吃着炸鸡、鱿鱼、烤玉米。
无论如何吹嘘,随着孩子年纪长大,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费用也在增加。就算学费能够贷款,但住宿、生活以及书籍费还是得硬咬着牙处理。乡下地区的师傅们更是如此,有时孩子考上了大学,偏偏宿舍无床,便跑来问我如何上网查租屋。那个年龄的师傅们连烟钱都会开始省下。
等到再老一点,工地不再联络,这些老人的时间很可能就是女的在宫庙折花,男的在门口下棋、泡茶。有块地的,则每天在田里养狗、种菜并分给邻居和家人,如此退休。
我只能在年轻师傅们逢年过节要回家看妈妈时,鼓励他们提前回去,并且在那个时候,祝他们旅途平安。
这种无比耗神耗力的行为,若不是出自于对子孙后代的关心,我无法解释。只能动容。
由于工作繁重,难以进修或是拥有良好学历,工程现场的师傅们若没有在年轻时积极追求对象,并且早早结婚生子,就会有很多人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择偶条件。在工地现场,到处都可见师傅们在过了一定年龄后娶了外籍配偶,甚至在七八年前,有些师傅的副业正是介绍外籍新娘。
本文摘选自中国工人出版社《做工的人》
进香团的行程单调而紧凑,有些往往每日在游览车待上五个小时,有些则是长辈纵走数十公里而不倦。直到旅程结束后,喜悦无比地将沿着宫庙买来的糕饼、糖果和求来的符咒整理妥当,就每个子孙的现况细细分配。例如,哪个孙子要考试,所以特地求了文昌;哪个孙女到现在没嫁,求了月老;哪个当兵求了关帝;等等。接着电话连叩,在家烧菜煮饭等着孙儿子女回来,再用这些求来的神秘签诗作为理由开导勉励一番,要孙儿好好找工作,要孙女好好找人嫁。有了这样一趟旅程加持,笨口拙舌的老人们也都变成了智慧长者。
有些人认为工地现场的师傅容易疏于照顾儿女,但就我观察似乎没有太大根据。和大多数的偏见一样,这其实只是歧视下自以为的优越。
劳工的老年生活待遇毫无保障,退休后的老工人们往往失去了活动的能力,也少有旅游的机会。这时候,沿着宫庙周围的活动成为不需花费的娱乐去处,甚至有些人做起小摊贩,借此赚些生活费。这些失工的老人们,成为在家乡等着孩子回来探望的对象。我也听说过某些师傅会骑车回到过去的施工现场,傻傻地看着那些房子、桥梁。
还有一些工人,不愿意守在家中等着孩子回来,“主动出击”就变成另一种独特形式:“进香团”。一团一团的老人们,往往是劳工阶级,坐上一台一台的游览车后,以近乎行军的方式到每一座庙宇求取子孙代代的护身符。在内地游客还没有大量来台前,每一间大小宫庙,几乎都挤满了这类游览车。这些老人家成为香客,以地方信仰为中心请出神尊主祀,有的甚至强到把自家神明厅给请来,以不可思议的意志力负重而行,在各座宫庙之间,拿着子孙们的生辰八字过炉、过火。
工地的意识形态不同于办公室文化。在办公室里,一般来说对于私生活的关注较少,过度的关注是一件失礼的事。但在工地现场,这会是一个考古题,从何时结婚到孩子何时出生,这些师傅都会在关心时给予无比慷慨的承诺。相反地,一个人若是身边没有妻子,又或是从来没有结婚,都会被怀疑不务正业或不够稳重。
由于时代变化得太快,在现今社会下,教育程度的高低已经不可能保障就业的稳定和选择。这些老师傅成为老人后,看着后代只要不偷不抢,也就释怀无比。早早晚晚弄点闲事,更多时间是等着孩子回来。工作在外的孩子只要回家喜欢那些桌上的菜肴,无论需要花上多久时间,这些老人也都乐得一煮再煮。
工地现场的工作劳累,到最后身体会有一个极限,再也无法和其他年轻力壮的工人竞争。但若是孩子毕业了、当兵了、结婚了,这种担子似乎也就解脱了。很多师傅们会变得挑起工作,只做某些有把握并且确定劳动条件较好的工作。
我所见到的师傅们,若是经济许可,多会为孩子缴学费。这是一种“能读多少就读多少”的观念,近年来转变为“想读多高就去读多高”,并且或多或少会对孩子寄予巨大期待。当然,也有经济能力较差的师傅,若是可以则会借贷来应付,比如让孩子办助学贷款,其他得靠着另外借贷来支应。这点有些特别,工人之间若是为了投资借钱,那不一定;但若是真的为了孩子借钱倒很容易,也很难拒绝。
工地的师傅们一如所有的劳工阶级。这些师傅总是吹嘘当年勇:年轻时走跳四方,有钱的时候花起来毫不手软,各种各样的活泼休闲活动无不涉猎,钓虾场、撞球馆、“小吃部”、网咖、卡拉OK、三温暖、夜市的“喊场”、各式养生馆,甚至奇特的挖耳朵、修脚皮专门店,应有尽有。这些吹嘘结束后,总要在结尾说上:后来因为有了老婆,只能一家子在周日时刻带孩子钓上一整天虾,或是全家在夜市喊卖玩具的摊子前坐上一整晚,随手吃着炸鸡、鱿鱼、烤玉米。
无论如何吹嘘,随着孩子年纪长大,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费用也在增加。就算学费能够贷款,但住宿、生活以及书籍费还是得硬咬着牙处理。乡下地区的师傅们更是如此,有时孩子考上了大学,偏偏宿舍无床,便跑来问我如何上网查租屋。那个年龄的师傅们连烟钱都会开始省下。
等到再老一点,工地不再联络,这些老人的时间很可能就是女的在宫庙折花,男的在门口下棋、泡茶。有块地的,则每天在田里养狗、种菜并分给邻居和家人,如此退休。
我只能在年轻师傅们逢年过节要回家看妈妈时,鼓励他们提前回去,并且在那个时候,祝他们旅途平安。
这种无比耗神耗力的行为,若不是出自于对子孙后代的关心,我无法解释。只能动容。
由于工作繁重,难以进修或是拥有良好学历,工程现场的师傅们若没有在年轻时积极追求对象,并且早早结婚生子,就会有很多人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择偶条件。在工地现场,到处都可见师傅们在过了一定年龄后娶了外籍配偶,甚至在七八年前,有些师傅的副业正是介绍外籍新娘。
本文摘选自中国工人出版社《做工的人》
进香团的行程单调而紧凑,有些往往每日在游览车待上五个小时,有些则是长辈纵走数十公里而不倦。直到旅程结束后,喜悦无比地将沿着宫庙买来的糕饼、糖果和求来的符咒整理妥当,就每个子孙的现况细细分配。例如,哪个孙子要考试,所以特地求了文昌;哪个孙女到现在没嫁,求了月老;哪个当兵求了关帝;等等。接着电话连叩,在家烧菜煮饭等着孙儿子女回来,再用这些求来的神秘签诗作为理由开导勉励一番,要孙儿好好找工作,要孙女好好找人嫁。有了这样一趟旅程加持,笨口拙舌的老人们也都变成了智慧长者。
有些人认为工地现场的师傅容易疏于照顾儿女,但就我观察似乎没有太大根据。和大多数的偏见一样,这其实只是歧视下自以为的优越。
劳工的老年生活待遇毫无保障,退休后的老工人们往往失去了活动的能力,也少有旅游的机会。这时候,沿着宫庙周围的活动成为不需花费的娱乐去处,甚至有些人做起小摊贩,借此赚些生活费。这些失工的老人们,成为在家乡等着孩子回来探望的对象。我也听说过某些师傅会骑车回到过去的施工现场,傻傻地看着那些房子、桥梁。
还有一些工人,不愿意守在家中等着孩子回来,“主动出击”就变成另一种独特形式:“进香团”。一团一团的老人们,往往是劳工阶级,坐上一台一台的游览车后,以近乎行军的方式到每一座庙宇求取子孙代代的护身符。在内地游客还没有大量来台前,每一间大小宫庙,几乎都挤满了这类游览车。这些老人家成为香客,以地方信仰为中心请出神尊主祀,有的甚至强到把自家神明厅给请来,以不可思议的意志力负重而行,在各座宫庙之间,拿着子孙们的生辰八字过炉、过火。
工地的意识形态不同于办公室文化。在办公室里,一般来说对于私生活的关注较少,过度的关注是一件失礼的事。但在工地现场,这会是一个考古题,从何时结婚到孩子何时出生,这些师傅都会在关心时给予无比慷慨的承诺。相反地,一个人若是身边没有妻子,又或是从来没有结婚,都会被怀疑不务正业或不够稳重。
由于时代变化得太快,在现今社会下,教育程度的高低已经不可能保障就业的稳定和选择。这些老师傅成为老人后,看着后代只要不偷不抢,也就释怀无比。早早晚晚弄点闲事,更多时间是等着孩子回来。工作在外的孩子只要回家喜欢那些桌上的菜肴,无论需要花上多久时间,这些老人也都乐得一煮再煮。
工地现场有一种很独特的情况,那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现场施工者到了一定年龄后,会被理所当然地认为已经结婚生子,好像结婚生子是一件必然会发生的事。和工地现场的施工人员相处时,最常被这些师傅关心的也是婚姻、家庭状况。
有意思的是,无论本籍外籍,若是妻子会同丈夫一起工作,那其实以工地的薪资待遇,一般而言是能存下钱来的。这些工地现场的夫妻最常见的就是泥作、瓷砖师傅,夫妻两人架线、贴砖、搅土、粉墙。有些默契好的夫妇,两人在现场施工时的配合动作流畅,一人勺土上盘*,另一人旋即粉刷上墙再将土盘接来,简直如同舞蹈一般。能这样配合的师傅也往往具有强大的韧性,他们甚至能够同时适应劳累的工作环境并养儿育女。
免责声明:安家啦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