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扎县以乡村旅游带动精准扶贫 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画卷
发挥自身优势,科学规划布局。黄河流经尖扎县域96公里,丰富的水域资源、充足的光热条件、独特的区位优势、多彩的民族宗教文化、热情好客的风土人情、山水兼备的自然风光都为尖扎发展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更为尖扎发挥自身优势、打造黄河乡村旅游带,推进乡村旅游连片开发吹响了动员号角、指明了发展方向,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全域旅游的思路进行整体规划、科学布局,着力打造当顺、能科、尖扎滩脑山片区迷人草原风情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游,坎布拉、康杨片区川水片区农家体验为核心的生态乡村游,马克唐、昂拉片沿河片区生态亲水为主题的乡村水上游,努力以美丽的乡景与乡愁吸引游客,让贫困群众背靠山水美景,忙起来、有事干,吃上“旅游饭”。
强化行业培训,开展形象宣传。注重提高农牧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素质能力,积极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为贫困村提供专业技术指导,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为贫困村书记、主任和乡村旅游带头人授课,并组织赴西宁、海东和甘南等地学习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截至目前,共组织旅游扶贫培训4次,培训人数100余人,开展中式烹饪、堆绣、唐卡等技能培训班34期,培训人数1675人。同时,开发“昂拉千户府邸红色教育基地—德吉村乡村旅游示范基地—扎玛当休闲农业基地—能科生态文化体验基地”等跨区域特色文化旅游线路,组织邀请上百家省州媒体和著名旅行社进行踩线采风,并先后举办全省乡村旅游暨扶贫产业启动大会、2018“民族团结杯”当顺青春瀑布杏花节徒步大赛、2018年措周乡村旅游暨扶贫产业推进大会、尖扎县“光明杯”民族团结赛马邀请赛级尖扎滩乡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形成了月月有亮点、季季有看点的乡村旅游“风景线”,有效提升了尖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夯实基础设施,完善要素配备。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县委、县政府立足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承载力不足的实际,依托整村推进、传统古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结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统筹规划、推进水电、道路、通讯、卫生设施、停车场、旅游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着力夯实发展基础。以全省易地搬迁观摩点、全省乡村振兴战略示范试点村昂拉乡德吉村为例,在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过程中,投资近3800万元,统筹推进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以市政公路标准设计建造村内道路,配套修建旅游公厕和休闲栈道、车行道、景观平台等景观设施及自驾游营地,在极大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同时,有效改善了旅游接待条件。同时,充分利用黄河资源优势,开发实施露天沙滩、黄河垂钓、亲水广场和30户“农家乐”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上游乐码头,购置旅游快艇,着力构建水上慢游通道,大力发展黄河观光旅游,完善水上旅游功能。同时,还在当顺、能科等乡镇修建旅游接待中心、自驾游营地,进一步完善了旅游基础设施。
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讯(张静)近年来,尖扎县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导,精准对标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的“打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这张牌”的要求,把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发展作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建成130多家农家乐,让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享受旅游业发展的红利。今年上半年,全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9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2.31亿元;贫困人口从2016年末的2558户9642人减少至2017年末的1902户7492人,贫困发生率从22.44%下降至17.44%。
实行结对帮扶,共谋发展之路。在实行精准扶贫贫困户“双帮”机制的基础上,拓展建立乡镇党委联旅游示范村、机关党支部联农家乐的“双联”机制。在由7个乡镇党委和30个县直机关单位党组织对德吉移民新村和30户农家乐进行结对帮扶,形成一线有干部,后方有“靠山”的工作机制。帮扶工作队坚持思想上关心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围绕群众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困惑,工作队扎实开展思想教育引导,细致耐心进行答疑解惑,着力转变群众观念。同时,县政府围绕群众对农家乐怎么干的问题,县政府专项投资120余万元为每户农家乐进行升级改造,修建厨房、卫生间等设施,配备餐具、沙发、电视等物品,并在移民安置点建成“小吃一条街”,配备专门的摊点供贫困户销售特色美食,展现尖扎特色,带动群众增收;工作队成员深入农家乐,从细微处着手,从制定菜谱到开门营业,全程进行指导,不断强化群众致富信心;围绕解决产业单一的问题,联系县林业、农牧等部门,引导群众成立德吉村苗木种植合作社,租赁230亩耕地,建设观赏性花海,种植花卉110亩,实施西红柿、大田辣椒等精细菜种植和油桃、核桃等林果栽培,建设50亩的蔬菜、果品采摘区,由单纯的种植农业向经济农业、观赏农业转变,切实让群众的“钱袋子”富起来。
免责声明:安家啦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